联系方式
-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
【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成就】(4)忆亲身点滴经历 看生态建设进程
作者:田均良 来源: 时间:2019-12-10 浏览次数:
由于干旱与土壤侵蚀并存,再加上人口增长生存需求的压力等人为因素,黄土高原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滥垦、滥牧、滥伐的“三滥"局面,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失衡,原生林草植被在农耕区几乎消失殆尽,人为加速土壤侵蚀愈演愈烈,平均每年泄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威胁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长治久安;也使土地生产力日益低下,农村逐渐陷入了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土高原环境整治一直高度重视,坚持不懈投资建坝修梯田改善生产条件、植树造林力图恢复植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一系列利农的三农政策,农民逐渐解决了温饱,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作为国家级唯一的水土保持研究机构,责无旁贷,一直承担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任务。科研人员依据国家需求,围绕生产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从“七五” “八五”黄土高原低产田改造、综合治理,到“九五”以后的生态建设综合研究与试验示范,进行了艰辛的、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为国家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略制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发展、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几十年来,水保所科研人员在科研实践中对我国生态建设的进程体会尤为深刻。该文回忆几件经历的事,作为笔者对这个进程的亲身感悟。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批示使生态建设进入个新阶段
1997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带领有关部委领导在陕西榆林地区和延安市就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进行了调查,6月2日就此向中央提交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肯定了陕北经验,提出了国家加大对黄土高原和沙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支持力度,建议在陕北召开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学习、推广延安、榆林等地经验。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时任国家领导人对报告做了重要批示。此后的事实证明,江泽民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等批示,使我国生态建设进入了个新阶段。
在1997年姜春云视察陕西期间,曾于6月19日视察水保所。当时在水保所模拟降雨大厅,我代表所向他汇报了水保所在水土保持、生态农业领域进行的科研和取得的成就。当我按照多年的习惯性用语,汇报到我所科研人员在黄土高原建立的试验示范小流域长期进行的研究已经展现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时,他马上纠正,要我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当时我脑海曾为之一动,顺序的改变向我们传递了生态建设受到国家前所未有重视的信息。后来在延安听到他的讲话就明确提出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要“以效益为中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自此以后,我在各种场面汇报或行文时就把取得的效益顺序改为生态、经济、社会。1997年8月底,在榆林、延安召开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全国各省(市)主管省厅领导数百人参会,本人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有幸与会。参会代表分乘130多辆越野车,浩浩荡荡从榆林出发到延安,沿途考察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小流域或示范站点,并最后在延安召开大会。这次野外考察无论就参会人员规模、层次,还是参观点典型性、多样性,都是在我国生态建设历程中罕见的盛事。这从视觉、感性角度首先给与会者一个冲击,显现了国家对生态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姜春云在交流会议开幕时做了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和朱镕基同志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调查报告的重要批示,总结交流经验,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加快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在姜春云的讲话中,提出防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形势紧迫,任务艰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一代人的持续奋斗,一定能够实现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的宏伟目标。他的讲话表达了国家对生态建设的决心和具体实施方略。我相信与会人员和我一样,除了野外考察受到的生态建设成就的感性撞击外,从理性上体会到我国生态建设新阶段开始跨入进行时。
国家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成功地加速了生态建设进程
1999年8月6日,朱镕基总理视察延安,在宝塔区柳林镇燕沟小流域的聚财山上视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拉开了西部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新战役的序幕。8月7日,总理一行到水保所视察,由我负责向总理汇报我所有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任务和成果。总理在延安视察的燕沟小流域,正是我当时承担的“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的试验示范基地。我汇报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首先在项目区建设山地梯田,实现了人均2亩基本农田,改善了生产条件,稳定了产量,成为解决滥垦、恢复植被的突破口。总理听后就直率的提出他对这种做法不感兴趣,批评我们不应该修梯田让农民上山种地,要把研究思路调整一点。他认为陕北山区农村的任务不是产粮,是要治理好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只要把黄土固住减少水土流失,减轻黄河下游灾害,下游增产的粮食就远远超过陕北山地生产的粮食。当时总理提出退耕后国家要开仓放粮解决退耕农民的口粮问题,说实话,我心里想这总不是长远之计。而后来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全面推进,农村一系列利农政策的实施,事实证明自己担心是多余的,短期的退耕补贴换来的是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经营理念的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城乡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改变了单一的经济结构,山地农村劳动力随城镇化进程也逐渐一部分转向城镇,陕北的农村生态与经济逐渐进入了互动的良性循环。在退耕还林(草)项目地带动下,不但加快扭转了滥垦、滥牧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近几年不少农民还自己弃耕山上农地,有的改为果园,发展生态经济。20年来陕北农村的巨变,证实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是我国生态建设进程中新的里程碑,标志着黄土高原农村从根本上告别贫穷、荒凉的历史,开始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期。
在汇报我们示范基地的主要措施时,总理对我们提出的退耕还牧"提出了质疑。我解释到“还牧不是鼓励农民上山滥牧,是部分山上耕地恢复为草地,发展畜牧业。种草引起了总理的浓厚兴趣,他虚心、耐心地和我们讨论草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和地位。当总理得知草地不但有水保效益,而且在陕北由于土壤水分限制,不宜全部退耕地还林,需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他就把在延安提出的“16字方针”中增加了“草”字,改为后来广为宣传的“十六个半字”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在2002年国务院颁发的《退耕还林条例》中,“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正式列为退耕还林应当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领导人对科学、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为我们做出表率。从燕沟流域20年巨变,看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燕沟流域位于延安市南郊,面积46.9km2,流域内有14个行政村,1997年人口密度94人/km2。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76.2%,土壤侵蚀模数高达9000(km2a),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强度水土流失区的典型小流域。1997年我们示范项目选点时第一次进入流域,考察时发现农民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当时的流域内山上基本都是坡耕地,人均基本农田不足1亩,坡耕地占到总耕地面积572%甚至在大于25度的陡坡上还有人开垦种地。由于滥垦滥牧,坡面上原生林草植被基本消失殆尽;原来治理的工程、林草措施也维护很差;农民的住宿等生活条件较差。在沟头一个叫杨家畔的村子,全村70多户竟有十几个婚龄青年因贫穷而未能成家。作为试验示范小流域,1997年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在延安市政府的支持下,1997-1998年首先以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实现人均2亩梯田。1998年流域内开始陡坡地退耕还林草,人均耕地从1997年的95亩降低到2000年的25亩,实现了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1999年朱镕基总理在该流域视察时,建设规划还正在实施中。由于1999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粮食补贴使农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不再在山上发展种植业,有的集中培育果园发展林果业,有的或作为农民工或经营其他产业进城。除退耕外,延安市政府还强力推行封山禁牧,农民停止了对山地资源掠夺式开发,不但保证了退耕地人工林草的保存率,更重要的是加快了流域内植被的自然恹复。
20年过去了,笔者近年旧地重游,流域内原来作为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梯田,全部变成了高质量果园;在山坡上很难看到种植的粮食作物,从沟底到坡顶,除了梯田果园,满山都是郁郁葱葱的林草植被,原来建设的坡地生产路也失去了应用价值,多处被浓密的丛生自然植被所掩盖,显示山地植被自然修复的强大能力,流域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进入了良性循环。我们在流域内的4个村子随机调查了24家农户他们自报的年收入几乎难以相信,大部分家庭人均年收入过了万元!主要收入来自果业或到城市做工。原来住在山上的人家几乎全部在山下建了新居,稍塬梁是建在山上的一个村子,现在全村基本上都人去房空,全村移到山下。富裕了的燕沟农民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上较好的学校,不少村庄都有几户家长长期住在延安市内陪读。山还是原来的山,地还是原来的地,人还是原来的人家但整个流域林草植被及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水平、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变!回忆199年朱铬基总理让我们研究工作转变点思路,把陕北生态农业建设重点放到恢复植被方面现在看来的确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燕沟小流域仅是黄土高原农村的一个缩影,今日黄土高原黄变绿,农民穷变富奇迹的实现,展现的不仅是生态建设的进程和成就,同时展现的是40年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全面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诸多的改革措施配套,单一的生态建设也不可能取得如此神速的进展。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阶段。回忆个人点滴经历更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也更深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停步,在国强民富的同时,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新目标将为时不远。田均良,男,1941年4月6日出生,河南省镇平县人。1964年8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书记。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1999年9月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
编辑: 张华 终审:刘晓正 最后更新: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