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成就】(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70年回顾与启示

【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成就】(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70年回顾与启示

作者:李 锐 来源:  时间:2019-12-10  浏览次数: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百业振兴,中国的水土保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土保持的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极大增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水土保持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水土保持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这古老的黄土地上,黄帝及其后代子孙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然而,由于人口过分增长而带来的毁林毁草、开荒种地,造成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使得这一区域在近代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为使这块土地重新焕发青春,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把该区作为重点治理区域,先后安排了一系列重大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大面积坡耕地退耕还林(草)、昔日的荒山、荒滩绿化,黄土高原林草覆盖度大幅度提高,输入黄河的泥沙锐减,黄河潼关站输沙量由1919—1960多年平均15.3亿吨减少至2010-2016年的2.5亿吨,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吴起县为例,该县是中国退耕还林实施县中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民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近20年来,吴起县的林草覆盖率从19.2%提高到72.9%,土壤年侵蚀模数从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0.5万吨以下,年降雨量从478.3毫米增加到582毫米,五级以上的大风由年均19次降为5次。黄土高原北部能源基地的兴起,中部干、杂果基地的建设,中南部以苹果、梨为代表的鲜果基地的建立,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黄土高原向世人显示,浑厚的黄土、充足的光热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利用、丰富的油气、煤炭资源开发,已经成是我国区域发展最富希望的地区之一。

作者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72年分配到杨凌,开始从事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亲身参加和目睹了了中国水土保持近几十年的重大变革,现将肤浅体会和理解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享。

一、回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有关资料,我国水力侵蚀面积由上世纪8年代中期179.4万km2减少到129.3万km2。荒漠化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km2,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 km2。沙化土地面积也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 km2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 km2 。按照水土保持的主要目标和措施,概括起来,过去的70年中国的水土保持可以分成3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80)是以减少河流泥沙、保护河流下游安全,满足水土流失区群众生活基本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因害设防阶段。

1950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作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批示;继之又明确提出“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的批示。成立了相应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水土保持专门机构,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1963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提出水土保持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是山区综合发展农业、林业和牧业生产的根本措施,并将黄河流域作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针对山区农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等问题,正式提出了“建立基本农田制”的构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好农耕地上,实行精耕细作,保证高产。

本阶段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是减少入黄泥沙,满足当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我1972年分配到水保所,直接参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当年就参加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野外调查。6月初从杨凌出发,先后对黄龙、宜川、延安、绥德、榆林、府谷、定边、银川、兰州等地进行了调查。8月初回到杨凌,总共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沿途看到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一定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大范围的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植被稀疏、坡耕地遍布、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几年在安塞、洛川等地长期蹲点,当时体会最深的是区域生态太脆弱了,环境条件太恶劣了,当地农民太辛苦了。

2.第二阶段(1980-2000)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发利用土地、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治理阶段。

随着国家将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水土保持由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转入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阶段。提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把治坡与治沟、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按照自然特点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小流域治理经验,探索和丰富各有特色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本阶段我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区域综合治理》,承担了试验示范动态检测与评价研究,之后又连续10年担任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该项目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选择了了11个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进行定位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11个试验示范区人均粮食由382.5kg提高到546.4kg,人均收入由218元提高到1336元,水土流失治理度由46.1%提高到80.2%。科技攻关不仅改变了试验示范区农业经济及生产条件,而且推动了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黄土高原科技攻关向世人显示,黄土高原浑厚的黄土、充足的光热资源,是我国未来发展大农业最富希望的地区之一。也进一步证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起源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广种薄收是土地不合理利用的起因,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大于林地5-10倍,退耕农田重建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若国家能大量投入粮食和资金,则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黄土高原造林种草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这将是在治黄和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视察黄土高原后直接来到杨凌。我们在向总理汇报工作时,介绍了上述认识和体会。引起了总理和在场领导的重视,之后在西安西北五省领导座谈会上正式提出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国水土保持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2000以后)是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共赢为目标,大规模地实行退耕还林(草),建设绿水青山的生态修复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等生态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在水土保持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中也得到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坚持“封育”结合,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功能。国家修订了《水土保持法》,健全了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大幅度增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了。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这也是水土保持的新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得水土保持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色和内涵。

在这一阶段我曾被借调到中国科学院资环局,担任中国科学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西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研项目设计与管理。除了黄土高原地区外,科学院在西部干旱风沙区、内蒙干旱草原区、长江中上游等不同类型区,与地方联合设立了生态修复与治理试验示范区,在理念上都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在措施上坚持生态修复与经济现结合,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示范效果。

二、启示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水土保持经历过曲折,积累了经验,也记取了教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我国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水土流失理论与技术体系,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也获得了许多重要启示。

1.生态优先是水土保持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水土保持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长期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开发寓于治理措施之中,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治理成果才能巩固持久。

2.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措施落实与效益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发展政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遏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的法律武器。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和社会较快发展时期,对大规模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农林开发、城乡建设等活动如不依法加强管理,必将加剧人为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水土流失区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需求是调动水土保持主力军的积极性,取得良好治理效果的基本条件

广大水土流失区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成为其生存的基本方式。治理水土流失,回复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妥善处理好治理与开发的关系,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资源,解决好群众的生存、生产与发展问题,使长远利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治害步入致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4.提高社会公众认知水平,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水土保持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保护和扩大水土保持成效的重要战略措施

水土保持是一项规模宏大和非常艰巨的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推动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多层次投资治理、全社会办水保的新格局。

三、结语

习近平同志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他还严肃地提醒全党“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发展中国国家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同时改革开放也给水土保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致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这种状况不改变,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时,我们也清新地看到,我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特征,加之人口众多和长期农耕历史,使得我国成为当今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全国水利第一次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情况报告》,虽然经过长期有序的治理,但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仍然有294.91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其中,水力侵蚀面积 129.32万 km2,风力侵蚀面积 165.59万km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经过长期治理,区域内自然景观、群众生活、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为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具有同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地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经验。但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环境基础(气候、地形、土壤等)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人口、社会和经济压力依然存在,治理成效能否进一步扩大和持续仍然存在许多风险。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这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实现民族振兴伟大战略目标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李锐,1946年9月生。1970年8月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毕业,1970年经解放军农场锻炼后,1972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10月退休,现任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离退休职工党委北校区第二党总支书记。



编辑: 张华     终审:刘晓正    最后更新:2019-12-10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