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老年专家» 魂牵梦萦黄土情———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唐克丽研究员

魂牵梦萦黄土情———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唐克丽研究员

作者: 来源:  时间:2011-10-25  浏览次数:

 
作者:梁峻
 
  200637日,在女同胞们欢天喜地地迎接着妇女节的到来之时,一个喜讯增添了水保所浓郁的节日气氛——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我国著名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家唐克丽研究员在获得2005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之后,又正式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据悉,欧亚科学院是一个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可与支持,由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技术专家、社会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体。消息传来,所有熟悉唐克丽的人都深深赞叹,作为一名女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她终于以无怨无悔的追求和超乎寻常的付出换得了为国际认可的荣誉。这璀璨的桂冠上,镶刻着辉煌和喜悦,也缀满了辛酸和汗水。
 
黄土地播种信念 高原上绽放青春
 
  1954年,22岁的唐克丽带着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的豪情来到尚是一个县属的、不通电的农村小镇—杨陵,这位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的上海姑娘就像战争年代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热血青年一样,投入到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中。当她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时,茫茫黄土支离破碎的地貌和满含泥沙的黄河浊浪令她震惊,坚定了扎根黄土高原、献身水保事业的信念。
  1956年开始的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使唐克丽迈出了黄土高原治理生涯的第一步。考察跨越陕、甘、晋、宁、内蒙五省区,她作为地学组惟一的女同志,每天和男同志一样下沟上山,采样背土。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海拔较高地区她曾因缺氧而出现短暂昏迷,但第二天仍照常踏上新的征途。一次参加甘南藏族自治州考察,她因病留医兰州,病愈后只身穿越藏区,赶上队部。此次考察徒步穿行黄土区4000余里,她不仅直接观察到各类土壤发育和侵蚀发生发展过程,而且绘制了各类土壤分布及侵蚀图件,为此后的侵蚀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学基础。
  1962年,唐克丽在原苏联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以优异成绩获土壤侵蚀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到水保所,在朱显谟先生指导下,筹建了我国首个土壤侵蚀研究室,挑起了发展我国土壤侵蚀学科的重担。
 
科海中潜心求索 水保界挺立巾帼
 
  唐克丽常说,五十年扎根在黄土地,显然不是凭一时一事的热情,靠的是对事业的理解、忠诚和一生一世的痴情。尤其是作为一名女性水土保持科学工作者,她更深地体味到了这条道路的艰辛和坎坷。
  留苏回国后,已属而立之年的唐克丽进入了最艰难的“爬坡”阶段。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32岁和38岁才生了两个孩子。侵蚀模拟实验研究一年的多半时间都是在野外。为此,在孩子嗷嗷待哺、咿呀学语和蹒跚学步期间,甚至在她们求学的关键转折点,她都没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她曾在一次赴粤南的水土流失考察中劳累过度而引发心脏病,卧床近一年。病稍愈,她又拖着羸弱的身躯,一头扎进土壤微结构研究领域。她只有一个信念,既然选定了这条道路,就要一直走下去,绝不后退。
  就这样,她以顽强毅力和献身精神坚持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研第一线,苦苦地耕耘着,艰难地收获着,以累累硕果奠定了她在国内乃至国际水土保持界的重要地位。
  作为我国现代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她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规律,首次提示了半干旱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强烈侵蚀中心,是黄河粗泥沙主要来源区和现代沙尘暴的激发区。该成果促使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增补了水蚀风蚀交错区,对完善区划和区域水保与沙尘暴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她创建了符合我国土壤侵蚀的坡耕地面蚀-细沟-浅沟-谷坡切沟链状侵蚀动力机制研究模式,取得坡耕地侵蚀对加剧沟蚀和增加入黄泥沙量的新论据,首次提出以发生浅沟的临界坡度作为退耕上限坡度新标准和坡沟系统“侵蚀链”新概念。该成果对重新评价坡、沟侵蚀和提高治理效益都有突破性意义,为国家确立强化坡耕地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与举措提供了科学支撑。她将地学与生态学相融合,取得了侵蚀环境的创新性研究,作出了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侵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论断,并通过对古土壤微结构特征和古环境特征的深入研究,提示了黄土高原距今3000年来气候干旱化趋势。该成果为生态建设特别对植被地带性区划和适宜植被类型选择提供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论依据。她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土壤侵蚀研究室,主持创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配套的侵蚀模拟实验系统,创建了“子午岭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观测站”和“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整治试验站”等,这些实验室和野外试验站如今已成为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对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早在多年前,唐克丽就有一个心愿,要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国际水土保持学术界,为此,她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国际水土保持界,女性高级专家极为罕见,因此,她在国际学术活动中总是受到格外的尊重和热情的欢迎。一次在泰国召开的国际土壤保持会议上,她特邀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作中心发言,并说服组委会将会牌上“中华民国”的名字改成了“中国”。她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第一届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曾先后组团参加第457届国际土壤保持会议,并促成了中美、中澳、中日等国际合作与交流。她曾率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代表团首访台湾省,促成海峡两岸首届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及其常设机构的成立。
  在2005年何梁何利奖颁奖仪式上,唐克丽作为扎根黄土高原五十年的女性水保科学家代表,受到全会场瞩目。
 
花甲年痴心不已 凝心血著书立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唐克丽一生中最繁忙、承担任务最多的时期。当时,年过半百的她担任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诸多社会兼职,主持多项重大课题。尤其是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她心甘情愿地承担了从立项论证、基本建设、仪器采购到争取课题、培养人才、学术交流等一切常规管理事务。199511月,历经八年酸甜苦辣的奋斗,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八年中,她奉献出了本该著书立说的宝贵时间,完成的有关实验室的报告、报表、年报等却达数十万字。
  为此,退休后的唐克丽一边继续着对黄土高原不息的探索,一边开始系统总结,著书立说。2005年出版的《中国水土保持》一书,即是她呕心沥血,耗时四年的结晶。这部125万字的学术巨著,由她主持并协同国内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共同完成,贯穿了她毕生的学术思想和科研积累。期间,她全然不顾自己的年龄和身体,多次踏上黄土高原做补充考察。她常常伏案到凌晨,也常常夜间突然醒来,爬起来坐到桌前。过度的劳累使她患上了高血压,有时,血压高达200以上,可她依然不肯罢休,如同一位身患重症但等待分娩的母亲,用生命哺育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本书作为全面、系统论述我国水土保持历史经验、现代研究进展和成果的首部巨著,一经出版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刘东生院士专门为其写了书评刊登于《科学通报》,该领域著名科学家施雅风、任美锷、朱显谟等都写信祝贺并表达了激动的心情;世界水土保持协会主动函约出版该书英文版。这本凝结了唐克丽研究员50年心血和智慧的巨著,是她献给珍爱一生的水土保持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多年来,唐克丽先后直接指导和培养青年人才30多名。如今,她培养出的博、硕士研究生均在国内外同领域挑起了大梁,而她又将希望寄托于更年轻的一代。2005年底,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后,与同样获得过此奖项的丈夫李玉山研究员一起捐资16万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设立了“李唐资源环境奖学金”,并于12月启动奖励了4人。她说:“我盼望着青年人才能凝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去攀登世界高峰”。
  从一个22岁的上海姑娘变成两鬓如霜的陕西人,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女青年成长为终身奉献水保事业的女科学家,只因了一份对黄土高原的浓浓情愫和对科学事业的深深情怀。黄土地,已成为唐克丽生命中魂牵梦萦的一部分,因为,在深厚的黄土层中,渗透着她一生一世的心血和汗水……

编辑:     终审:    最后更新:2011-10-25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