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重要讲话» 孙其信校长在2011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孙其信校长在2011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作者: 来源:  时间:2011-10-25  浏览次数:

    各位老师,2011级的研究生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2406名研究生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应邀出席开学典礼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教授,请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开学典礼后,先生将为研究生同学们上第一课,做一场关于科研与诚信的入学教育报告。

  同学们,你们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美丽校园。今年我校共招收2026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国内硕士2013名,留学生13名;来自205所大学的1513名学术型硕士,来自149所大学的500名专业学位硕士。招收了380名博士研究生,包括来自48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353国内博士生和27名外国留学生。可以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门是向每一位有才华、有梦想的优秀青年敞开的。不管你们来自哪所院校,今天大家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宏大的愿景、美好的未来,需要你们去开拓、去创造!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让理想灿烂地照进现实!


  作为一所志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知名学府,我校一直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改善科研条件,努力打造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平台。目前,我校共有在校研究生9077人,其中博士生1724人,学术型硕士5438人,专业硕士1915人。学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科技创新平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学校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二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5个二级学科。拥有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还有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学校累计到位科技经费超过4亿元。201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其中2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最能体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累计获评5篇,其中今年1篇。我们的研究生教育面向世界,积极与国际接轨。我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之一,2007以来先后派出700多人出国留学,仅2011年就派出165名学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联合培养。此外,还有很多学生通过项目支持赴海外开展合作研究。

  学校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未来的主要改革举措有:一是根据导师项目经费和学术水平,进一步严格招生资格;二是从明年起增加对研究生的资助,特别是提高导师对研究生的资助标准;三是提高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学术门槛,完善有关工作程序;四是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支持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同时积极举办校内学术论坛,进一步活跃和浓厚学术氛围。

  同学们,相比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过程。如果说,本科阶段主要是从课堂和书本中学习已有的知识理论,而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从科学研究中发现可能写进教科书的新知识、新理论。所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贵在创新和学会如何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指出: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如何进行创新,我谈几点体会和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创新需要选好方向,选准课题

  方向胜过努力,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向,选准好的课题,创新才更有意义,才可能做出有科学价值和社会功用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Crick曾说:与其说Watson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不如说DNA结构成就了WatsonCrick”。我想,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科学选题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促成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开启了生命科学的新时代。

  上世纪50年代,小麦癌症”——条锈病的变异和蔓延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小麦生产。为解决几亿人的生存吃饭问题,赵洪璋院士集中瞄准条锈病的攻克,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并成功培育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抗病小麦新品种——碧蚂一号,让中国小麦的亩产量从100多斤增加到400多斤。先生被毛主席赞誉为你的碧蚂一号挽救了一个新中国。再看看朱显谟院士。众所周知,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进河床,形成地上天河,中下游连年泛滥成灾。先生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在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为生态建设和黄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黄土高原穿上了崭新的绿装,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16亿吨减少到2.6亿吨,极大地造福了我们整个国家。

  同学们,创新的一小步,就是科学发展的一大步。虽然DNA双螺旋结构或者杂交水稻这样划时代的成果,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出的,但是创意无时不在,创新无处不在。一个新方法,一个新材料,都可以成为创新,都有可能推动科学的进步,都有可能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创新不是平地起高楼,需要对既往知识的继承。创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需要懂得知识背后的知识。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才可能产生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比如,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离不开我国科学家的艰辛努力,但其科学基础在于1876年达尔文提出的杂种优势理论,同时也借鉴了20世纪初美国培育杂交玉米的成功实践。再比如,DNA双螺旋结构为什么在1953年被解析?因为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Wilkins实验室成功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片,这是WatsonCrick成功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关键基础。任何科学创新都不会孤立出现,在重大创新产生之前,必然有大量的探索铺垫。只有掌握了前辈发展的关键知识,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做出新的创新和突破。

  三、创新需要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思维

  要创新,需要有好奇心,有求知欲,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启发逆向思维,培养批判思维,有求异开放精神,以创造性的方式对新问题、新发现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美国3M公司的工程师Spancer.Silver本想发明一种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结果黏胶强度不够,不易固化,虽然可以将物体粘住,但撕下来非常容易,不会留下痕迹。后来他发现,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子上或墙上,可以随时揭下来。这种粘合力较差的胶水正是理想的材料。这种逆向的思维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从一定意义而言,一种失败的发明变成了一种成功的创新。上世纪70年代,山西太谷县的农业技术人员发现了一种核不育小麦。专家们认为核不育小麦可以用来搞杂交小麦。历经十年努力,都没有成功。因为核不育小麦是显性单基因控制的不育性。邓景阳先生提出,可以利用这种不育性,并开展轮回选择和群体改良。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科学家完成了矮败小麦的培育。这是小麦遗传育种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这项成果荣获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需要善于质疑,敢于否定,而且要有执着的追求。古人云:前辈谓学贵之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的时候,科学界并不看好,权威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合适的不育系,不具有杂交优势,日本研究杂交水稻也失败了。袁隆平院士不为权威所限,坚定地认为杂交水稻能够成功。1970年他发现了水稻野败不育系,通过进一步选育,实现了三系配套,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1976—2010年杂交水稻为中国水稻产量增加了5亿吨。先生的让全国人吃饱饭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没有批判的思维,质疑的态度,执着的追求,就不可能有杂交水稻这样创造历史的成就。

  创新必须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在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之前,1952年成功发现蛋白质α螺旋结构的加州理工学院Pauling教授(因发现蛋白质α螺旋结构,Pauling教授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提出了DNA三螺旋结构。1953年,也在开展DNA结构研究的WatsonCrick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37岁的Crick博士学位都还没有得到。两位年轻人没有迷信权威,而且敢于向权威挑战,当然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深厚的科学功底和严谨的实验探索。WatsonCrick通过对X光衍射图片的研究,果断地认为DNA不可能是三螺旋结构,因为Pauling三螺旋模型里的磷酸基团没有离子化。他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完美地论证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

  四、创新需要兴趣和投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个人只有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在需要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Crick称他们对DNA的研究是一种疯狂地追逐。我曾于2009年参观了剑桥大学旁边的Eagle酒吧,据说当年WatsonCrick经常在那里喝咖啡,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只对DNA结构问题开展讨论和争辩,完全进入了着迷的境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谈到,他把小麦染色体工程当成了自己的生命。要创新,需要对科学强烈的兴趣,对知识坚定的笃诚,对真理执着的追求,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热爱和投入,才可能收获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巅峰体验。

  五、创新需要合作与协作

  在大科学的时代,重大科学的发现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无一不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学术创新,需要很好的团队精神,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密切充分的协作。杂交水稻的培育就是一个全国大协作的典范。杂交水稻有两大亲本,不育系和恢复系。不育系是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恢复系是福建农科院的谢华安院士培育的,这样的跨区域协作造就了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也是科学协作很好的例子。对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做出重大贡献的有四个人:WatsonCrickWilkinsFranklin (WatsonCrickWilkins分享了1962诺贝尔生理学奖,Franklin英年早逝,没有机会获奖)Watson是研究生物学的,CrickWilkins是学物理的,Franklin是化学家,又擅长X射线衍射,他们在世界物理学的圣地——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不同学科的专家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做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六、创新需要实践和探索

  创新,不仅需要激情,需要灵感,需要头脑风暴,更需要动手实践,需要小心求证。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验的对接,是取得重大发现、实现学术创新的关键。创新还要承受寂寞,承受孤独,承受挫折,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艰辛求索过程。

  希望大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在这所具有优良创新传统的大学,做出更有时代意义的学术创新,取得更有社会价值的科技成果,让这个世界因你们而改变,因你们而不同!

  最后祝愿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习愉快!

  谢谢大家!

编辑:     终审:    最后更新:2011-10-25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