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关工委» 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 | 小农民登上大学讲坛

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 | 小农民登上大学讲坛

——记植保专家袁锋教授

作者:张樱琼 李渊 杨明 张国伟 指导老师:刘庚军 来源:  时间:2022-07-20  浏览次数:

  年近九十,饱经风霜,精神矍铄,语句铿锵,他为同学们讲述着往事。他荣获国家及部省优秀教师奖、首届“中国昆虫学会终身成就奖”、部省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7项、优秀教材奖2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他将毕生所学奉献在了黄土高原,为我国昆虫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袁锋教授。

  IMG_20190517_151545.jpg

坎坷童年路  满怀求知情

  1935年6月,袁锋出生于陕西省周至县的一个普通农家,8岁进入小学,14岁中学读书,聪颖好学的他,成绩优异,曾被评为“学习、生活、劳动”模范学生。但是,初中仅学习一年,家庭经济不堪重负,袁锋不得已放下学业,回到家当起了小农民。“朝夕之间,由学生又变回了农民,当时的我虽不甘心,但也只能和父母一同劳动,补贴家用。”袁峰老师说。

  日复一日的农耕生活难掩小袁锋追求新知识的渴望。

  1951年的一天,袁锋在农田里劳作,一位同学的喊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当时问我,‘你还想继续上学吗?’我当时眼睛都湿了,忙不迭点头。”这位同学告诉袁锋:“郿县农业技术学校还在招学生,有助学金。”袁锋当即决定报考。

  就这样。袁锋到离家五十多公里外的陕西眉县农业技术学校正式复学了。他对难得的学习机会分外珍惜。“我中途少上了二年初中,上高职起点低,因此我只能学得比大家更努力。”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袁锋学习做事分外努力,他不仅成为了班里的学习委员,还积极带动同学们学习,获得全校作文比赛第一名,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求索学农路  升入大学堂

  1953年袁锋按农科高职毕业生15%可报考农业大学的形式,成为幸运儿,考入了当时的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

  大学学习期间袁锋依旧不忘本心,对知识更加如饥似渴。同时,他于195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毕业留校后的袁锋于,1963年获得了前往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接到通知时,他对西北农学院留恋不舍,当时校长找到他,鼓励他去攻读研究生,欢迎毕业后返校工作。他去攻读研究生只能拿80%的工作,入学后,仅两个月时间,西北农学院给他提升一级工资,还涨了助学金。

深造开拓眼界,重视学科建设

  1963年至1967年,袁锋在北京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他深深意识到了两所学校在科研能力、学科建设上的差距。1965年底,他积极响应上级“研究生论文要写在大地上”的号召,奔赴湖南参加农业厅的样板田工作,进行水稻螟虫防治研究,感受到害虫研究的重要性。1967年7月,研究生毕业的袁锋毅然决定回到母校。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炽热阶段,植物保护专家周尧教授受尽批斗,白天,他参加体力劳动,晚上继续学习、研究昆虫标本。袁锋被周尧教授的精神打动,1988年调入周尧领导的“昆虫分类”学术团队,研究昆虫分类,自觉向周尧教授学习,同时在平日工作里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们要弘扬“勤奋学习,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说到此处,袁锋老师的眼神看向了远方,仿佛当时植保系楼里灯火通明的景象依然清晰可见。

  1988年,袁锋老师到比利时访问。这次国外的访问令他在思想上、学习上都有了新的突破,解放了思想,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意义。他返校后担任系主任,大力加强植保系学科和学风建设。同时,在植物保护专业的大类下大力发展三个主要学科分支,并陆续完善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授权点。组建两个农业部研究所,建立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科研能力;他反复强调“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作用,学习的榜样周尧教授、李振岐教授就在身边,同学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爱国爱党情浓  深入基层情切

  1991年9月,袁锋教授在学校研究生入学典礼上慷慨陈词,他讲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祖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是个人幸福的基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明白自己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利用专业所学知识,为国家服务,为“三农”服务。1973年至1999年间,他既研究昆虫分类,又研究农业昆虫,是昆虫分类学家,又是农业昆虫学家,通过实地考察或鉴定标本,解决了涉及苹果绵蚜、红腹缢管蚜、刘氏长头沫蝉等多种农业昆虫问题,为农村、农业、农民排忧解难。

回望人生路 寄语新青年

  “回想自己的学业进步,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上能取得一些成绩,体会最深的是‘小农民登上大学讲坛,主要是机遇和勤奋,机遇固然重要,但只是台阶或扶手,只有持续勤奋才是攀登一个又一个巅峰之本’”。袁锋教授出身农家,为人诚朴,讲究原则,已88岁高龄的他风貌依旧,在他充满机遇的一生中,常以“爱国敬业,诚朴勇毅,诚信团结,求实创新”为座右铭,在同事和学生中有“德学师范”之誉。他始终坚持“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将服务人民落到实处,为祖国农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面对祖国的年轻一代,他寄语青年人:“国家需要人才,但青年人在做学问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在治学方面:多读书,勤实践,善思考,贵专注,尚协作、求创新,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要做到求实创新,与时俱进。”

编辑: 张华     终审:刘庚军    最后更新:2022-07-20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