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关工委» 行黄天厚土间,谱为国为民篇

行黄天厚土间,谱为国为民篇

——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研究员李锐

作者:章紫萱 唐司萌 指导老师:李晓春 来源:  时间:2023-09-08  浏览次数:

  生于太行,长于西北,扎根黄土,面向世界。跑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的李锐研究员,看到黄土高原由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没有比看到这些更让我感到有成就感的了,这一辈子没白活。”77岁的他感慨道。

用自己所学,为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的李锐,经历解放军农场两年锻炼后,被分配到西北生物土壤水土保持研究所(水保所前身),2月报到, 6月就赴黄土高原开展两个多月的植被建设野外调查,当时城市间可以坐公交班车,到小地方基本靠步行。那年黄土高原大旱,遍地枯黄,坡地庄稼几乎绝收,当地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看见此情此景,让年轻的李锐非常震惊,让他从内心觉得水土保持很重要,暗下决心要用自己所学,为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贡献力量。

  1973年6月,李锐和20多名科技人员一起乘坐大卡车,来到陕北安塞县,建立水保所水土保持实验基地,当时没有电,点灯靠煤油,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很充实。作为第一批成员,在当地挖井、盘灶、修整窑洞等,为大部队进驻做准备。

  此后的30多年,李锐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梁梁茆茆,在这片黄土大地上留下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用奉献勾画着黄土高原的秀美锦图。

党培养了我,就要努力为党工作

  1946年出生在太行山区农村的李锐,父亲是党员、村干部,父亲处处以公事为重,为民办事的伟岸身影让他很崇拜。年幼的李锐虽不太理解父亲的做法,但对党的向往早已根植于心。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拿着最高奖学金,高中时每月7元,上大学变为15元。 自述“完全是党培养起来的人”的他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激之情。1984年,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院第二批赴澳大利亚留学的科研人员,李锐在异国他乡  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拿着国家并不富裕情况下资助留学生的补助,李锐感慨万千。

  明月两乡,漂泊在外的学子最能体会月是故乡明,在使馆品尝佳肴、看中国电影,得到来访的国家领导人接见……在无数个暖心的片段后,李锐愈加萌发对国家对党的特殊心情,抱着“党培养了我,就要努力为党工作”的朴素理念,李锐在中国驻澳大使馆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留学结束,重新踏上黄土地之后,李锐敏锐的思索并身体力行将遥感这一高新技术应用于黄土高原水保治理,为黄土高原治理探索新的路径。

  野外踏勘、航空摄影监测、轮渡黄河、地面调查……李锐借助航空遥感观测地面变化,在从部队租用飞机上拍摄航空相片,结合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学习、研发和提高,参与研究开发的“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对当地生产实践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倡导研究并建立的“黄土高原土地类型/水土保持遥感分类系统”为从遥感数据直接提取土地类型和水土流失的环境条件奠定了基础。他也悄然走进了我国水体保持遥感事业的开拓者行列,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回国留学人员”“全国农业科技先进人物”等荣誉称号。

让全球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听到中国声音

  多年的研究经历让李锐体会到,水土保持是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应从宏观尺度研究水土流失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联,还要着眼于全中国乃至全球尺度,由此他提出了区域水土保持概念,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项全国水土保持科研项目,倡导和组织了全球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一带一路水土保持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本领域的国际合作。

  2002年国际水土保持大会在中国北京举办,作为申办代表,李锐不仅见证了这一时刻,更用流畅的英文演讲和图文并茂的声像展现了黄土高原水土治理成效呈,将中国科研智慧带上国际舞台,让全球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听到中国声音。一年后,世界水土保持学会秘书处迁到中国,表明我国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成果已被世界认可。2011-2019年李锐担任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2020年任名誉主席。期间,他受邀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将我国的成果直接服务于全球计划。

  曾担任水保所副所长、所长10余年的李锐,带领水保所职工沿着科技创新的道路,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谈起数十年工作体会与启示,他表示“个人事业必须融入国家需求”“个人成长也要融入集体发展中”。

  “管理好自己、教育好子女、履行好职责发挥余热”是李锐退休后给自己立下的三个目标。他致力于倡导开展水保所“传承与弘扬”活动,面向学生作专题报告,将老一辈水保科学家们践行的“朴实、厚重、包容、奉献”的黄土精神,以及潜心科研、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如今年轻人面临新的挑战,虽然不再缺衣少食,但面临的思想压力和社会竞争强度却是我们哪一辈所不曾面对的。”李锐老师叮咛我们:“年轻一代必须抓住机会学习知识,增强本领,要有家国情怀,一旦国家需要就足劲干!”


编辑: 张华     终审:刘庚军    最后更新:2023-09-08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