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关工委» 张继澍教授:甘为人梯 甘心“柿”业

张继澍教授:甘为人梯 甘心“柿”业

作者:冯欣雪 指导老师:张晴 来源:  时间:2023-09-22  浏览次数:

  从讲台到大田,从理论到实践,60年风云变幻,一甲子追求无悔。年逾八旬的张继澍教授,满腔赤诚,精神矍铄,活跃在生产一线,为柿农解疑答惑,毫无保留,甘之如饴。

撑起植物生理学一片天

  张继澍教授生于天津,中学时期就读于南开中学,1959年考入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和果树生理研究工作,坚守科教一线,潜心科研,静心育人。

  他在大学本科教育一线承担“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这是一门影响面大、涉及面宽的主要基础理论课,能为学生搭建起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总结前辈经验和共同研讨基础上,他主持制定和完善了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教研组的规范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还联合兄弟院校主编正式出版了《植物生理学》教材。

  这本作为农林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材,在阐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多重视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理功能及其调控方面内容的介绍,强调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衔接,培养学生逐步具备综合运用微观研究结果、回答或分析宏观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眼里,张继澍教授因材施教,创新诲人,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被问及教学原则时,张继澍教授用短短八字概之:“立德树人,教学相长。”他谈到:“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对待学生应当像对待子女一样真诚,更应当严于律己,老师先立德,其次再树人,方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张继澍教授在教学生涯中,数十年如一日地严格要求自己以洪亮的声音、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课堂,以求真、严谨的态度面对实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张继澍被派往日本留学深造。回国后,他将所学内容凝炼提升,应用于教学科研中,形成理念新颖、方法独特的流派,成为继石声汉、王韶唐、汪佩宏等老一辈科学家之后,我校植物生理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代表。

 创新果蔬保鲜技术体系

  老百姓的餐桌离不开瓜果蔬菜,如何延长它们的保质期,丰富百姓饭桌?在植物生理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张继澍,在教学之余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科研上。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他潜心研究,在果蔬保鲜领域率先引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新的研究方法,重点探索与成熟衰老及质量相关的敏感电学参数,为确立评价或检测更准确、有效的电物理指标积累了丰富资料。探索出了果蔬成熟衰老的内在分子、物理学机制,最终实现对果蔬产品成熟衰老控制及无伤害检测技术的真正突破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前养鲜——采后处理保鲜——果品深加工的研究思想体系。面对陕西火柿保硬期极短的难题,他首次提出了柿子GA•MS-MA无公害节能贮藏技术,解决了控制柿子常温下软化以及加工中的返涩难题。

专注一方富民“柿”业

  “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教书育人,第二个就是服务“三农”,专门为农民服务。”张继澍教授在采访中如是说。他表示:“知识与论文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只有把它转移到大地上,才能不浪费掉我这一生所学,也为国家与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因此退休后,张继澍教授投身于柿饼生产与扶贫事业中,被聘请为陕西省富平县柿子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首批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一心为柿农科普科学知识,以专业知识指导柿饼加工。

  为了提高富平柿饼质量,张继澍教授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及现场手把手教学等多种形式,为富平柿饼清洁生产和柿饼安全生产做指导。他提出了减少熏硫用量及次数,严格按照国家对硫残留量的要求生产,与果业合作社合作研究无公害柿饼加工工艺,这项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并荣获渭南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直至今日,张继澍教授仍在继续用他对专业的刻苦钻研、对百姓的赤诚情怀,成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技术的落地实施,守护着一树又一树的金灿灿的柿子,托举着一家又一家柿农的幸福安康生活!

  甘心为农,钟情“柿”业。张继澍教授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建设中国柿博物馆。为此,他一直与农科院分会的王仁梓研究员、园艺学院杨勇副教授一起奋斗,精心指导中国第一家以柿子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柿博物馆的建设,为我国柿业发展做出西农贡献。

  如今,八旬高龄的张继澍教授依然牵挂着果农和柿饼,继续活跃在农村,热心为柿农服务,为乡村振兴再做贡献。2022年,他被我校离退休职工党委和离退休工作处分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正能量奉献有为之星”。


编辑: 张华     终审:刘庚军    最后更新:2023-09-22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