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老年风采» 情洒黄土地、其德将永存

情洒黄土地、其德将永存

——追忆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化方研究员的模范事迹

作者:肖婧婧 罗一诺 来源:  时间:2019-11-04  浏览次数:

吴化方老师出生于1940年1月31日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少数民族家庭。 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黑土地姑娘,就这么一个身带残疾(患先天性髋关节错位)的人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大西北黄土地上的千万农民,这一生的情、一生的勤劳、一生的耕耘,在西北黄土地农民致富的路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64年吴老师从原西北农学院毕业,到陕西富县任家台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她立志“磨破手掌,练红思想”,与农场职工打成一片。农场工作任务多、强度大,大家都体谅她残疾之身所带来的行动不便而劝她少干活,但她的内心丝毫没有因此怯懦,仍十分严格要求自己。为了时刻激励自己,她在随身携带的棕箱上请人刻下“勇往直前吴化方”七个大字,坚信虽然身患疾病也应自尊、自立、自强,最朴素的思想和这一“前”字所挥洒的正能量,正是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从事的平凡事业最真实的写照。凭借着一往无前的冲劲和不服输的态度,她不仅在植树造林运动中获评乙等奖和“五好职工”,也为她日后在工作和科研上的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作风历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愉快而又充满激情的劳动生活使她难于忘怀,在这期间她不仅锻炼了思想,磨练了意志,更使她在以后的工作中勇于实践,不怕困难,乐于做农民的朋友。

时任省领导李瑞山同志视察原陕西省农科院提到, 国家那时的飞行员们吃鸡蛋都十分困难,还别说市场供给问题,为此要求农科院立即着手在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种鸡场,将很多旧房改造成孵化室和育雏室。这一种鸡场的建设,为吴老师抒写未来辉煌养鸡事业埋下伏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各行各业,养殖业也不例外。她在北京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全国机械化养鸡学习班”后,更是信心十足地坚定了自己朴实的“像发达国家一样全国人民都能每人每天一个鸡蛋”的蛋鸡生产心愿。但不幸的是,在她正要将自己在脑海里朝思夜想所绘制的蓝图徐徐展开时,一场大病击倒了她。痊愈后的她一来到熟悉的工作环境,见到亲切的同仁和老乡们,倍感老百姓对养鸡技术的期盼,将医生叮嘱的“休息一年”抛到了九霄云外,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良种选育与推广工作中,先后从北京引进星杂288,丹麦来航,罗七,罗八等种蛋,亲自用报纸将每枚种蛋,一个一个包好,防止运输过程中破损,精心进行选种育种工作,其时推广的良种雏鸡因成活率高、抗病力强、产蛋性能好,深受群众的好评。

吴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下,经历了西北蛋鸡产业发展由土杂品种——来航系——四系配套杂交种;饲养方式由放养——圈养——笼养——智能化养殖;饲料由单一饲料——混合饲料——全价配合饲料;农户饲养量由几只——几百只——几万只的变化。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富足,吴老师当年所盼望的人民吃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愿望在无数和她一样的科研工作者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

“顿顿吃客饭,夜夜找宿住”是吴老师长期扎根农村基层推广工作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多年来,她放弃了优渥的科研条件和对家庭的照顾、对孩子的陪伴,全心全意地扎根农村基层,深受百姓爱戴。由于当时生活条件的限制,作为常年在基层技术指导的她常常需要在养鸡户和养鸡场住宿。地方的领导曾多次提出为她安排更宽敞、更干净的招待所住宿,但她为了工作方便婉拒了领导的好意,坚持住在农户,与农民打成一片。在她扎根基层的多少年里,只要农民朋友有需求,她二话不说立马赴现场指导。当时的交通 条件本来就非常不便,在加之她身患残疾,即便突遇漆黑的夜路、泥泞的雨路、寒冷的雪路,都丝毫没有成为一心想为基层农民解决养鸡技术问题的拦路虎。

即使工作、生活环境条件再差,吴老师从来没有半句怨言。杨凌、陕西富县、甘泉、乾县、渭城北杜、汉中千户村,岐山县安家庄……她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陕西,走村串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多少个清晨四五点,整个乡村还沉浸在夜色刚刚褪去的静谧时,她就已经踏上前往养鸡场、养鸡户的路,整天脑海中全是关于养鸡的鸡舍温度、湿度、通风、采光、饲料和消毒、防疫。为了让农户更好地掌握养鸡技术,她每走一地都会因地制宜地编写一套适合于当地实际的科学养鸡技术知识手册,将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的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当地的养鸡农民。除此以外她经常亲自协助农民购买鸡种、种蛋、防疫药品,协助建养鸡场原材料采购以及各种饲料原材料,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在肉种鸡场,商品肉鸡场,肉鸡饲养户,饲料厂轮回驻点,制定规章制度,手把手帮帮农民解决技术问题。她事无巨细地想、不辞辛劳地帮、毫无保留地教,甚至将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编写成《大棚肉鸡饲养管理技术》手册,在当地进行广泛的教授农户饲养管理技术、孵化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等科学养鸡关键技术。从各地养鸡户,甚至各级领导,听课的人往往络绎不绝,赞扬声也不绝于耳。

记得1995年6月的一天,吴老师刚刚结束技术推广工作准备回家休息,突然接到来自陕西富县的电报,催促她尽快北上技术服务。看到电报的她立马意识到一定是该地养鸡出了危机性技术问题,她就连夜赶到富县。到了那里才得知富县养鸡户的鸡流行着一种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当地技术条件无法控制疾病发展态势。看着曾经活蹦乱跳、被寄托致富希望的鸡一个个不知原因地死掉,村民们捶胸顿足的同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吴老师”求救。看到她的到来,村民们焦虑的心瞬间安定下来,争先恐后地请她去自家鸡舍看。到达伊始,她不吃不喝不歇,光着脚一头钻进散发着臭气的,人们避之不及的病鸡舍,挖出了20多只发臭生蛆的死鸡进行解剖,终于找到了病因,解除了鸡病。看到奄奄一息的鸡逐渐生龙活虎起来,村民们的心也跟着燃起了希望的火焰,纷纷拉着她的手,感动之情难以表述。

时年在乾县薛录乡示范基地工作,有一次正好遇上一连几周的连阴雨,农村的道路十分泥泞,即使一个壮年男子走起路来都要分外小心,而吴老师接到农民的技术求助,依然不顾一切地急忙前往。本就行走不便的她,由于心急火燎地赶路,不经意间摔倒在地下身变成泥人,直到解决完农户的问题才得空换下身上被泥水弄脏的衣服,在没有人注意的角落揉揉摔倒而酸痛的腿……

记得时年示范推广基地的乾县、薛录乡政府多次写表扬信寄到陕西农业科学院组织部,以表感谢她为当地养鸡产业科技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信中详细描述了她在薛录乡驻村蹲点时的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为民谋福利的忘我精神。其中有一封经手她充满热情赞扬的信被她偷偷扣下,当作最珍贵的回忆收藏了起来。如今再翻开这些泛黄的纸张,透过其中的文字,似乎可以看到那些年她忙碌在基层第一线的身影和行走在村落之间的一深一浅的脚印。在她心中,这并不是自己晋升职称的垫脚石,而是凝聚着她日夜辛勤的勋章。

她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科研作风在农民朋友和各级领导中都出了名,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和当地的养鸡户们在生活上、工作上打成一片。当地村干部,乡镇领导们更是很喜欢和她一起探讨解决各种养鸡所存在的疑难问题。其时陕西省畜牧兽医所领导曾点赞道,吴化方同志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地打开局面,开辟一片新天地。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因养鸡指导所结交的很多农民朋友们依然时时记得吴老师的恩情,还会时常来拜访看望她。一些养鸡界和饲料界的忘年交也会经常打电话向她求助请教各种养鸡所遇到的问题,她不仅认认真真解决技术问题,分文不收,还时常拿自己的钱物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吴老师是一位心中装着千百个养鸡户,唯独忘了自己的专家。青年时期,她把刚上学的独生子一人留在家里 ,自己因为工作需要长期住在农村不能照顾儿子,自己儿子出门前脖子上定会挂上钥匙,这样才能顺利“进家”。即便在临近的中学上学也会备上干粮,有时候晚上还会睡在由课桌拼接的“床”上。如今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她心中时常蒙上一层阴霾,总是觉得自己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亏欠儿子太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乡农村蹲点示范工作长达七年,进行养鸡科学技术推广,吃住在村组老百姓家。在这期间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有时连春节都是在示范基地农村度过,对正逢孩子上高中,自己也很少有时间过问。在蹲点技术推广期间,她的足迹遍布陕西关中绝大多数养鸡基地县,也不时经常到榆林,延安等县市解决技术难题,她走到哪里,科学技术普及到哪里,从不收企业和个人一分一厘的服务费,她这种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受到各企业和农户的好评,纷纷请他当技术顾问,有的甚至不远几百里来向他请教技术问题,帮助解决困难。

1996年,受陕西省科委派遣,她带领小组团队前往陕北富县、甘泉,作为两县肉鸡产业的技术支撑,在富县和甘泉两县六个乡镇举办了若干次大棚肉鸡管理学习班,传授新技术,提高养老院饲养管理水平,并走村串户,现场调查,规范技术诊断疾病,就地解决问题,编写了大棚肉鸡饲养管理技术手册进行技术宣传, 陕西日报于1996年4月的报告文学《育出金鸡换富来》报道了她的模范事迹,延安日报1996年9月以《情洒黄土地》的标题报道了她的事迹。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她先后在省农科院种鸡场和各县公社村庄进行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深入生产第一线,吃住在村组和农户中。在我省现代养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发展的十年中,吴化方老师的技术贡献巨大。她是一位名副其实地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力派专家。帮助农户引入优良品种发展农户养鸡生产,从育雏到产蛋鸡的饲养,手把手的教,深入农村鸡舍,将新技术,新经验传授给农户,亲自设计孵化机设计饲料配方筹建多处孵化厂和饲料厂,培养了数不清的养鸡技术员留下了可靠的技术队伍,可以说,吴老师是一位养鸡技术全能型的专家。如今,这些经过吴老师传送的地方几乎都成为陕西省养鸡技术发展良好的基地,许多成为养鸡技术示范村和示范户。经多方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2000年 建成20个笼养鸡基地县,蛋鸡笼养率和配合饲料应用率已达到95%以上,其时,陕西鸡蛋“东南飞”,广州市场3枚鸡蛋就有一枚陕西产的。笼养鸡产业已成为陕西现代畜牧业新技术应用的领头行业,带动了相关的饲料生产、畜禽设备制造,兽药保健,物品流通等的较快发展。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吴老师的勤奋努力得到了人民和政府的充分肯定,荣誉也接踵而来,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妇女参观团有幸被选中,出席了大会,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参加了系列活动。 1996年吴老师被评为陕西省扶贫先进个人以及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服务奖,1997年出席国家科委召开的科技扶贫总结及表彰大会,被国家科委评为扶贫先进个人。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标兵,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服务奖是唯一获得三项奖项的人。她的优秀事迹得到中央电视台和科技日报的报道,1998年被国家民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先后获得省部级奖3项。

她退休后仍积极参加杨凌示范区老科协和示范区妇联的相关工作,世界三八妇女节建立100周年之际,获得示范区妇联“百年38杰出女性”证书。长期受聘于深圳康达尔饲料公司西安德润生物科技公司顾问,在杨凌华秦,劲达、富士特等公司做养鸡技术指导和养殖方面的推广。创办杨凌华牧生物技术公司,仍为我省畜牧业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她还参与了陕西科教兴农20年,参与了国家科技扶贫十年计划。

走村串户,现场调查,规范技术,诊断疫……她走到哪里,科学技术就普及到哪里,农民朋友的赞誉声就响到哪里。清贫如她,在平沙莽莽的陕北老区辛勤十载,却从不收企业和农户一分一厘的技术服务费。三十年夜以继日的工作,她从没有将科学技术和自身财力挂上钩,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只是一台老式电视机。忘我如她,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她始终坚信,技术的服务对象永远是人民,自己只是努力的做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18年7月14日0时05分吴化方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在杨凌逝世,享年79岁。一位只是单纯将自己热爱的事业——养鸡、诊断疾病的工作融入了最朴实纯粹的生活,将惠民、爱民的情怀融入了淡泊名利中,她的一生始终跟随着农民充满渴望的呼唤而奔走,她的一颗心将始终跟随着国家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律动。时代会永远铭记这个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黄土地上千千万万名农民的黑土地姑娘……


编辑: 张华     终审:刘庚军    最后更新:2019-11-04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