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老年风采» 【西农奋斗者】百岁熊运章:传奇始少年

【西农奋斗者】百岁熊运章:传奇始少年

作者:李晓春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2-12-01  浏览次数:

  11月30日,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奠基人、水建学院熊运章教授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华诞。

  “正是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成为我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这位不满15岁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84年的老专家满怀深情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 “一直跟着党走,一有困难就找党组织,这就是我的一生。”

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15岁入党的熊运章.jpg

15岁入党的熊运章

  1923年11月,熊运章出生在陕西三原县城医生家庭。1938年,还在上初二的他在三原县城附近的安吴堡参加中国共产党举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本想训练班结束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听从入党介绍人“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安排,考入陕西省西安兴国中学高中部。

  高中毕业后,在地下党负责人安排下,熊运章毕业会考和大学统考都填报了西北农学院。1942年,他到学校报到。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逼近西北农学院,留校担任助教的熊运章将家属送到西安,自己留下来,按照地下党的指示,团结进步师生开展反迁校斗争和护校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西北农学院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我喜欢搞科研,对于行政方面并不擅长。但是,组织需要我做,人民事业要求我做,我义不容辞。”1950年,从我国农田水利学科最早的研究生部——西农农田水利学部毕业的熊运章服从组织安排,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兼任繁重的党政工作。先后兼任校办秘书、水利系主任、代理教务长、西北农学院副院长,这种“双肩挑”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0余年,直到2004年卸任学校咨询委员会委员。此时的他已是耄耋之年,两鬓染霜。

  对培养造就自己成才的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熊运章更是倾尽毕生心血和汗水。1959年,从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进修回国,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回到西北农学院重建农田水利专业。他到处奔走,多方招聚和培训师资,购买仪器设备,和留下来的老师共同努力,1961年农田水利专业恢复并招生。

  1972年,原在西安的陕西工业大学撤销后,该校水利系被合并到西农,但实验室和大部分教工仍留在西安。水利系在杨陵、西安两地办学,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担任系主任的熊运章不辞辛苦,两地奔波,决策和处理各种问题,保证两地教学科研生产的正常进行。”曾担任西安水利实验站副站长的王文焰回忆说。每年春节前,熊运章一定要到西安,逐家逐户看望水利系的老师,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82年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教职工及学生迁回西安才结束。

创立中国农业水土工程新学科

1999年,熊运章二次开发灌溉用水管理软件

  多年从事农田水利教学科研工作,熊运章深刻认识到农田水利学科需要进一步发展。他从学科和生产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以往的农田水利学科仍以灌溉排水为主要内容,实际上只突出了一个‘水’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把‘水’‘土’‘作物’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才能有效发挥各自和整体的作用。”建议将农田水利学科扩展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

  熊运章从中国古籍中“禹平水土”“经水一担,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土力不尽者,水力不修也”等论述以及各国关于水、土学科的设置经验中得到启发,撰写《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等论文,指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出现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并对农业水土工程的体系、目标、内涵及其发展提出了较完整的意见。在他的提议下,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一致通过将原来“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改为“农业水土工程”。由他主编的《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经全国农科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会议讨论并获通过。

  作为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熊运章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领导创建了灌溉试验站、农田灌溉与水资源研究室、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和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熊老师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特别强调关注从农田水利到农业水土科学的实质性变化,注重水、土、作物的结合,注重农业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的统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对导师熊运章的学术思想感悟至深。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熊运章主持的科研项目就吸纳了学校植物生理、土壤农化方面的教师参与,促进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创新性研究,并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和鲜明的区域特色。

  为了给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平台,20世纪80 年代,熊运章与朱凤书、林性粹教授等一起,创建了当时我国高校唯一的灌溉试验站,这个公用科研设施平台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熊运章和全系师生的辛勤努力下,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被评为农业部和国家重点学科。

敢为人先  潜心农田水利科教事业

2021年,83年党龄的熊运章为学生上党课

  建立国内第一座土壤水文核技术实验室,首次应用伽马射线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研究;在全国率先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灌区用水管理,开发我国最早的灌区用水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首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抗旱工作,完成《陕西省抗旱信息管理系统规划书》等多项研究成果……

  一系列敢为人先成果的背后折射出熊运章60余年教学科研生涯 “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勤奋刻苦,用最新科学技术武装学科并促进学科发展”的治学精神。

  1959年留苏学习结束将回国之前,得知季米里耶捷夫农学院开办《农业原子能应用学习班》,熊运章挤出时间去“蹭课”。回国后很快在西北农学院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在中国首次应用伽马射线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研究,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和速度。

  20世纪7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在中国刚刚兴起,年过半百、对新技术非常敏感的熊运章开始钻研计算机技术,靠着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通过收看讲座、做笔记,掌握了计算机用法和高级语言。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成立了学校计算机中心和水利系计算机室,从规划、选机、确定研究发展方向乃至购置仪器设备,熊运章都亲自参与,计算机中心的建成,对学校乃至其他农业院校计算机的普及推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经10年,熊运章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灌溉模式、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经济利用与合理灌溉的研究”报告就有三大本,近百万字。

  研究生培养中,熊运章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强调“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利用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就发展本门学科”。

  “当时我的博士论文选定‘用冠层温度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研究,就是走在国内研究前列,至今我们还在围绕这个问题开展研究。”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院长、我校水建学院教授蔡焕杰感慨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是熊运章的学生,他表示,熊老师对科技工作有着敏锐的视觉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他宽厚待人、辛勤工作、不断进取的品德深深影响着自己。

  曾任陕西省洛惠渠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的罗天录,参与了“计算机在灌区用水管理中应用技术”研究课题,耳闻目睹了熊运章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业精神:“年近古稀时,他不辞辛苦和我在西安同乘公共汽车,往来于有关单位查询资料。在工作中研究灌区生产实践,编制程序,上机运行,校正无误方止。”

  熊运章先后承担部省级科研课题8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9部,其中计算机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养了李佩成、康绍忠、蔡焕杰、马孝义、龚时宏、胡彦华等一大批农业水土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

  亲历水利系“三起三落”发展历程的熊运章多次放弃去西安工作的机会,“我不羡慕大城市,觉得这里自然环境不错,不能扔下水利系师生。”朴素的想法让熊运章在挚爱的黄土地上工作和生活了整整80个春秋。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干了一辈子,无愧于党,无愧于心”的理念。

  原文链接:https://news.nwafu.edu.cn/xnxw/ff1d04c7743b4d928f14537579f0c677.htm

编辑: 金平安     终审:    最后更新:2022-12-01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