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颐年文苑» 我心目中的赵洪璋教授

我心目中的赵洪璋教授

作者:贺普霄 来源:  时间:2011-11-09  浏览次数:

 
·贺普霄·
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几届人大代表、原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璋先生,虽已于十多年前就离开了我们,但他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心系“三农”(农村、农民、农业)的好思想好作风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也永远的活在人们的心中。我尽管不是学农学专业的,在专业上赵老师没有当过我的老师,但他对我的影响,却胜过老师。
碧蚂一号使我立志学农。一九五一年暑假,我哥(贺普超)从学校带回十几斤碧蚂一号小麦新品种,说是赵洪璋教授培育的。家里将它种了一亩地。第二年这一亩地就收了近三百斤(其它小麦就是二百三四十斤),比其它小麦一亩地多收四五十斤,即增产20%左右。这三百斤碧蚂一号小麦连一颗都舍不得吃,让乡亲们扩大种植。这时我在初中刚上了一年学,因家里无劳力就停学回家当小农民。那几年每年清明过后,我们那儿常有寒流导致霜冻(群众称“黑霜”),致小麦明显减产。当时我就想,如果自已以后有机会上大学的话,一定要上西北农学院,跟赵洪璋教授学习,能培育出一种既适宜于旱塬生长,也能抗“黑霜”的小麦新品种,让全国类似于我们那个地方的农民有细粮吃,娃娃上学能背上白面蒸馍和锅盔那该多好呀。农业合作化后,我又重新上学了,特别是在高中还学了点达尔文进化论和米丘林学说,这就进一步巩固了我的学农思想。因此,一九五八年高考填志愿时,共有九个志愿,我一连在西北农学院就填了七个(第一志愿农学系),剩下的填了两所综合大学的生物系。但当录取通知书来后,拆开一看是兽医专业而不是农学专业时,就立即给辛院长写了一封信要求转系。学校办公室很快复信说,学兽医同样是为农业服务。心想也好,牲口是农业社的半拉子家当,况且自已从小就喜欢牲畜,特别是当小农民时就干着喂牲口、犁地、赶马车等农活,牛马喂好了力气大,能深耕细作,庄稼就做好了。
我第一次见到了赵洪璋。入学后,当时劳动比较多,一边上课一边劳动。我们所开的课程里有《作物栽培学》这门课。就在这年的十一二月份,给我们上课的李克芬老师和程乾生老师,要搞油菜丰产试验课题研讨会,要求上课班级每班派一名学生代表参加。我有幸在四号教学楼参加了会议。会上两位老师分别将课题的情况介绍后,到会的教师也发言提出建议和补充。然后李克芳老师说,让洪璋谈谈,程乾生老师说请赵先生指导指导。我的脑子突然一想,一个说洪璋,一个说赵先生,那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穿着褪了色的列宁服棉袄的老师,肯定就是我最尊敬的仰慕已久的赵洪璋教授了。只见赵教授对这项研究的选题和研究内容作了肯定,并提出几点建议后就开门见山地说:“搞农业科研选题,只要是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突出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这个问题解决后只要群众欢迎它,相信它,能扎根在群众中,不管上边承认不承认都行。解放后搞作物品种普查时,发现好多书上没有的品种,不知道什么时候育成的,也不知道是谁育成的,但群众却把它能保存下来,说明它对群众有益,群众才喜欢它。”这几句简短的关于科研选题及科研成果的标准,却成了我终生搞科研选题的指导思想,检验自己科研成效的标准。只要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应用于畜牧生产实践,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突出问题,就是没钱开不起鉴定会,成果栏里没有它的名字,晋升职称也不起作用,但也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满意和自豪。因为它在畜牧生产中已经扎下了根。
农业丰收还靠什么?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那年夏季比较旱,有的地方因承包使水利设施破坏而减产。赵老师在四号教学楼西边的马路上碰见我后,突然就问我:“普霄,你说这几年农业丰收靠什么?”我便不假思索地说:“赵老师,您不是有意考我嘛,报纸、广播和电视不是天天都说‘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他紧接着又问:“还靠什么?”“那只能由您赵老师这位权威来回答了”,我笑着将答案推向赵老师。他直截了当地说:“还要靠老天。对农业来说,有时老天起的作用更大,搞农业的不靠老天不行,你们搞畜牧的不靠老天也不行。这几年农业丰收除了政策、科学外,还有老天睁眼,风调雨顺。”我接着他的话茬笑道;“赵老师,这话只有你说了算数。”看来,赵教授把我们在“人定胜天”宣传上的片面性一下子就说清楚了。我国自古就有“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有收无收在于天,收多收少在于人”的格言,不知农村流传了多少代。赵老师的“还要靠老天”的话,已经把人和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
要好东西而不要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闻媒体将“超大穗”小麦吹得神乎其神,我见到赵老师便向他请教:“超大穗小麦到底怎么样?听说还给育种者奖了一辆小汽车。”
老师没有正面回答并评价这个品种,只是说:“普霄,你要记住,得奖的不一定是好东西,好东西不一定能得奖,农民要是好东西而不是奖。”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事实已经证明,赵老师这几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据说,“超大穗”就因赵洪璋院士没有“手下留情”才使陕西小麦育种没有步入歧途。特别是当今评奖泛滥、用钱能买奖的情况下,也是检验这个奖,那个奖是真是假的试金石。有的单位省部级大奖不少,鉴定评价都是国际先进水平,其实有些评委他自已也不知道国际先进水平是个啥水平,只知道拿的钱多评价就高。不要说用这些成果去办企业,有的连个像样的产品都生产不出来。

编辑:     终审:    最后更新:2011-11-09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