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颐年文苑» 波士顿的牌楼

波士顿的牌楼

作者:尚 霞 来源:  时间:2011-11-09  浏览次数:

 
·尚 霞·
纽约观景
纽约是美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世界著名城市。曼哈顿是纽约的中心区和神经中枢,影响着整个美国。这里高楼林立,街道成为“林间小道”。“世界贸易大厦”为两座正方形建筑,大楼一百一十层,高达四百多米,是纽约最高的建筑,号称“世界之窗”。曼哈顿南端的自由岛上,耸立着自由女神像,高93米,重225吨,是美国的象征,也是纽约的旅游景点之一,每日游人甚多。
到美国的第一个工休日,孩子们即带我们去纽约游览。车子到达时已经上午十一时许。存好车后,决定兵分两路:儿媳带孙子去“世界贸易大厦”,登楼鸟瞰纽约全景,儿子带我老两口去瞻仰自由女神。约好下午三点钟在存车处会合。
要去自由岛必先买票渡河,乘船前往。这时排队买票的人,逶迤数华里。经打听,轮到我们乘船,将在下午三时以后。考虑约定的时间,只好望洋兴叹!
我是多么希望看到自由女神啊!驱车三小时主要为了瞻仰她的风采,可如今,海水茫茫、云雾蒙蒙,在天水一色中只能望见她那模糊的身影!不胜惋惜之中,我问儿子:“女神的身影怎么好像是灰的?”儿子说:“女神的身躯是铜铸的,雪雨风霜的侵蚀,全身已经沾满了铜锈,远远望去像是灰的。”
噢——自由女神竟然也沾满了铜锈!
怏怏离去,又频频回头。
看时间,还不到午后一点。我们驱车驶进曼哈顿,过华尔街,经百老汇,驶进中国城。车走走停停,遇到红灯要停,遇行人要让,看到街头觅食的鸽子,也得慢行。这倒好,可以参观纽约的街景。遗憾的是路窄楼高,只能看到两旁的橱窗和行人。往上看只能见一线青空,压根望不见太阳。更糟糕的是,为了寻找“出国人员服务中心”,我们在“林中小道”中绕来绕去,两次驶上纽约大桥。我问儿子为什么去而复返?儿子说:“纽约的街道多是单行线,明知道路走错了,也不能回头,更不能停,错了也得照错的走下去。”
和儿媳会见以后,我问他们观感如何?孙子抢着说:“真没劲!等了两个钟头的电梯,可到楼顶往下一看,咳!各家的楼顶乱七八糟的,不是破筐子就是烂箱子,好像个废品收集站的垃圾场……”
纽约这座世界著名的城市,在我祖孙眼里竟是:
往上望看不到太阳,
向下看像个垃圾场。
路走错了也得走下去,
沾满铜锈的自由女神像。
看来,风景的确是因情而异哟!
波士顿的牌楼
波士顿是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是美国的东方海港,是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十多所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设在这儿的剑桥城。我们旅美期间,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访华,并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儿是早期移民华人聚居地之一,其中以广东人为最多,当年多以劳务出口或经商来美。如今他们的后裔仍多以开商店、开饭馆为业,所以广东话几乎成为波士顿的第二语言。据说以前在广东人开商店里若说普通话,往往受到冷遇。自八十年代后,华人以留学为移民手段。这些中华学子留美工作后,多为“白领阶层”,社会地位高于早期移民,因而说普通话反而受到欢迎了。
波士顿有座中国城,城里华人开的商店鳞次栉比,街头的华人摩肩接踵。而最显眼的是竖立在街头的跨街楼牌。红柱金瓦,盘龙飞凤,气势非常雄伟。在这座中华传统风格建筑的楣头正反两边,又画龙点睛地雕刻了8个洋文金字:一边是“天下为公”,一边是“礼义廉耻”。八个醒目的大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和传统美德。因而这似乎已成为在美华人的精神归宿。
游览中路过一家商店,我们买了一盒剃须刀片。到饭馆吃饭时打开一看,发现和刀架不配套。白花了十个美元。儿子说:“没关系,吃完饭去换就是了。”我说:“整个包装盒都拆坏了,能换吗?”儿子说:“莫说不配套,就是不喜欢也可以退换。正因为商品可以随意退换,商店里没有伪劣商品,从而赢得了顾客的信赖。这是非常高明的经营手段,因而生意兴隆。”到商店我们说明理由,营业员二话没说就给换了。欣喜之余,我问儿子:“如果有人贪图便宜,把用过的或损坏的东西拿出来退换呢?”儿子说:“这种人不敢说没有,但在我们周围的华人中绝对是没有!”我说:“为什么这样肯定呢?”这时我们正好走到牌楼下,儿子往上一指说:“因为我们心中镌刻着这四个大字——礼义廉耻!”
我万万没想到中华的传统美德,却在远离祖国的华人中耿耿地继承着!
啊!难忘的波士顿牌楼!
罗德岛拾贝
罗德岛州是美国五十个州中最小的一个。少半在陆,多半在岛。并因岛而得其州名。从陆地去岛上,须经过两座大桥。第一座桥过后,经过一个岛,再过一座大桥,方到主岛之上。这恰似我国苏州的太湖大桥。不同的是苏州过两座桥后到湖中之岛,这里是海中之岛。然而大西洋之水竟和太湖水一样令人迷醉。
罗德岛是文化旅游胜地。岛上大中小学俱全,公路铁路如网,风景如画,游人如潮。而最为称著的是别墅豪宅林立,建筑风格各异。自然,这些与我等无缘,我更欣赏的是造物主赐予我们共同享受的海滨风光。
在绿茵如毡的海滨草坪上,红男绿女,大人小孩,汽车宠物,五彩缤纷,一望无际。有情侣相依相偎,有读书者旁若无人,有的席地野餐,举杯畅饮。我却静静地躺在靠椅上,任海风吹佛,斜阳沐浴,悠然自得。突然,人们纷纷向豪宅方向望去,噢!原来是几位穿博士礼服的男女,以母校为背景,拍摄毕业合影。触景生情,我猛地想起儿子取得博士学位后,只给家里寄回一张博士文凭,未见身着博士礼服的照片。于是便向在一旁读书的儿媳询问,儿媳合起书本,望着在水边的和母亲拾贝壳的丈夫,沉默了一会儿,语重心长地说:“这个呀,不光他一个人没拍穿礼服的照片,他们一块毕业的五个华人都没有拍照”,“那是为什么?是成绩不理想吗?”我迫不及待地问道。“不是的,他们同届毕业的五个华人的成绩,都在美国学生的前面,在学校传为佳话,为此还曾引起美国导师的不快,因为拿他们的自己的话说吧:我们是来学科学技术的,不是来花钱买高帽子的。租礼服拍照片,差不多要花去一个月的生活费,他们不愿意为图虚荣而受穷,聚集在公寓里,包饺子,唱京剧,庆贺自己的成功……。”
不图虚荣,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呀!我默默地想着他们聚会的情景,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忽然老伴惊呼:“快来看,大西洋的贝壳多美!”我望着她那高兴的样子,心里说:“大西洋的贝壳,哪里比得上中华学子的‘心灵之贝’更洁更美!”
威廉古堡的联想
康涅狄格州因康涅狄格河而得名。这条河由北向南,横穿麻省和康州,浩浩荡荡注入大西洋。在下游西岸茂密的山林里,兀突地露出一座古堡。古堡全由青色的正方形天然石砌成,远远望去俨然一所军事要塞。然而它并非兵家领地,而是一所远近闻名的休闲别墅。
走进别墅,即为大厅。这儿流水潺潺,鱼泳花香。拾级而上,尽见雕梁画栋,工艺之美,令人手不忍抚。巡视室内,层层有卧室、客厅、书斋、琴房,室室皆有红地毡铺地,花灯明亮,装饰十分典雅。旋至楼顶,使人豁然开朗,宽敞的平台上,北可见康涅狄格河上游艇穿梭;南可望大西洋海鸥翱翔。真是宴会跳舞,品茗纳凉的绝佳去处。
据说建这所别墅历时三年,耗资三百万美元。它的主人却不是达官巨富,而是一位著名演员——威廉先生。
威廉先生在活20世纪初,以扮演福尔摩斯驰名一时。他仪表堂堂,才华横溢,曾博得不少名门闺秀、千金小姐的敬慕,在演艺界更是不乏美人对饮,情妇共眠。他本人也善于逢场作戏,对“性”视若“杯水”。因此,一生中“情妇知多少,独钟无一人。”到晚年腰缠万贯,修建别墅,以期隐居山林,安享余生。然而灯红酒绿中寻找“红颜”易,晨钟暮鼓时欲求知音难,以致终生未婚,膝下无后,只落个“寂寞独对空楼!”
威廉先生的历史,使我联想到我国目前演艺界的一些人物,以离婚为风尚,以同居为时髦,夫妻关系,像袜子一样换来换去。更有甚者,金屋藏娇。始乱终弃。不禁慨叹道:
滔滔江水向南流,
茫茫丛林满山头。
红男绿女今何在,
独留古堡空幽幽。
愿智者以威廉氏为戒。
 
美国的历史陈列村
在美国的康州和麻省交界处的山峪里,有个名叫“斯力波尔”的村庄。这个村庄至今仍保留着十八世纪初期他们的祖先由英国移民来时的衣着打扮、风俗习惯、生活和生产方式。在美国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极为富裕的国度里,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村落呢?这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国家特意保留的古迹。其目的是让人们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是在什么状况下发展起来的,从而永远铭记祖辈创业的艰难,后人当饮水思源。
故而,便把这个村庄命名为“历史陈列村”,供人们游览、瞻仰。
这里每天游人很多,大都是家人带着孩子,或单位有组织的参观。有的坐在马车上远眺,走马观花,有的徒步浏览,仔细观赏。我们带着没去过农村的孙子,徒步浏览。虽然孙子对坐马车垂涎欲滴。
循着林荫大道,踩着沙土路面,树影摇曳,鸟儿啁啾,春风徐徐拂面,花香阵阵扑鼻。久居闹市,看到这里的田园风光,颇觉心旷神怡。
首先引起我们注目的是村民的服饰。他们无论男女一律古色古香。男的,身着深绿色背带长裤、黑马甲、白衬衣,脖子上挂着一条拭汗用的布巾。头上顶着窄檐高筒黑呢帽儿,好似我国马戏团的喜剧演员。女的,身穿卡腰宽摆花布连衣裙、后带松紧的小白帽儿。这装束使人联想到欧洲历史剧中的佣人。
村民的住宅也很独特:他们各自为营,互不比邻。住房红瓦盖顶,灰砖为墙。前后设门,四面开窗。室内,花砖铺地,壁炉取暖,窗明几净,使人感到明亮舒适。在住宅的四周,又以木槿花丛为墙。使整个院落处于绿树红花的簇佣中。远远望去,绿旺旺的浓荫中,露出红色的屋顶,好似碧波中的红莲。
我们顺序参观了木匠房、铁匠房、水磨房、弹花柜以及砖瓦窑。这些都和我国农村的大同小异。
在参观中,使我最最难忘的是:当我走进一家农舍时,一位老妇人正在织布。她那左右穿梭、上下踩板、手脚协调、哗啦有序的操作,使我猛地想起了老母亲当年织布的身影。心里不禁升起一片温暖,看了很久、很久……
然而,我的孙子在游览中的反应,却和我大相径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稻田的一幕。
当我们走近稻田时,村民们正在给稻秧施肥。也许为了保持传统吧,他们所施的竟然是有机肥料。随着铁锹的抖扬,传来了我久已未嗅的粪土的香味。这阵阵的粪香,把我带回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不禁停立凝望。而我的小孙子却惊讶地喊道:“哇!好臭啊,快走!”随即捂住了鼻子。我感慨地摇了摇头,趁机问他田间栽种的是什么秧苗。他看了看,对我也摇了摇头,似乎不好意思地轻声说:“我不知道。”于是我又问他:“那么,你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吗?”他立即肯定地说:“这个我知道,大米是从超市买来的!”
年轻一代,只知道“大米是从超市买来的”,我想这大概是美国政府保留历史村落的用意吧?不过,这种措施在我国是否也有其现实意义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编辑:     终审:    最后更新:2011-11-09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