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颐年文苑» 不老的玉兰树

不老的玉兰树

——庆建党 100 周年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校二十周年

作者:周善群 来源:《颐年文苑》杂志  时间:2021-12-31  浏览次数:

  每当我走到农科院校区10号家属楼南边的那棵玉兰树旁时,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就自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像电影一样,一幕幕从我的脑海流过。

  1991年,这里是农科院子校的所在地。砖瓦土木结构的“工”字形的房屋,东西向落座 , 中间是一间不大的会议室。会议室北门外边,有一 个圆形的花坛,花坛的中央栽着一棵双杈连体的玉兰树。玉兰树开着白花,,每年三月中旬就早早开放,向人们传递着春的信息,也亲历和注视着这块土地上的变迁。

  一进校门,卵石铺的道路,把人们引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地。青砖铺就的小路,磚缝里长满了绿苔,略突起的砖路,下雨天不小心就会滑个仰面朝天。三排瓦房教室,芦席顶棚 , 常年老鼠在上面跳舞。学校利用假日,时不时地雇工,清扫上面的老鼠屎。 操场在西面的土坑中,比教室低一米五左右。南北有两座二十多阶的砖台 阶。平时体育课时尘土飞扬,因学生们要通过操场中间去上厕所, 下雨时,顽皮的小学生踏水嬉戏,把偌大一个操场变成了一片泥沼。

  1993年 , 农科院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拆掉原来的瓦房教室,也拆掉了那座 " 工 " 字形的教学办公楼。就在那里建成了一座较大的中学教学楼。还在西北方盖起了二层教师办公楼,又从科研处调拨了学校南边的三层小楼作为小学教学楼。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那时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高中的教学质量让人堪忧。记得1991年还是平房教室时,高三一个班毕业35名学生 , 只考上了两名大专生,其中有一名还是体育专业。职工意见很大,称“剃光头”。校舍紧缺,实验室变成了教室 , 办学条件极差。

  1999年,地处杨陵的七个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大) , 农科院子校和西农附中合并。 由于校园小,分南北校区教学。北校区校址为原西农附中,设高中部、初中部。南校区为原农科院子校,设初中部、小学部。

  2008年7月农科大并购了原杨凌高新中学,实现了优势合并,同时撤掉了小学部。中学部全部搬到了原杨凌高新中学(现在附中的位置 )。 那棵玉兰树的身影从此远离了师生们的视线。

  自从学校合并为如今的农科大附中,教学条件极大改善,各种教室、场馆、设施绝对一流,可气魄呢!52个教学班、29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师。教学质量飞跃式发展,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到 80% 以上。高中升学率,二本以上达到70%多,全省排名40名以内。农科大附中已成为省级示范化高中。变化之大令人刮目相看。

  不老的玉兰花树,依然守候在那块不起眼的地方。她送走了一个正在发展的中学,却迎来了更加兴旺的大学。这里周围的巨大变化日新月异,这棵玉兰树就是见证。

  当初,农科院子校东墙外面往南,锅炉房的烟囱曾经冒着滚滚的浓烟,南北小路上 ,杂草丛生。蔬菜研究所的大棚温室,破瓦盆重重叠叠,水渠边杂草与人腰齐。粮作所的试验田边,我天天沿着两米宽的水泥小道漫步,这里和农民的庄家地没有两样。玉兰 树西面是东魏店农民的菜地,当年淘气的学生翻过墙去,偷吃农民的西红柿、黄瓜。菜农们怒气汹汹地翻过墙来追赶。为此,子校还遇到了不少的麻烦。

  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 变化。粮作所、蔬菜所、东魏店的菜地, 连同整个村庄都不见了踪迹。这里矗立起了一系列的高大精美的建筑群。子校近5000m2 的操场,现如今被综 合大楼、温室取代。由这颗玉兰树向南望去,一条条光亮的水泥大道纵横交错, 路边树木排列整齐, 郁郁丛丛。 南北走向的苦楝路,苦楝树紫色小花 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东西走向的银杏路,银杏树金黄色的树叶象一株株的金钱树吸引着无数游人。

  为了叙写的方便,我由南向北,说说大学合并组建后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农科大最南边是小南山。高低起伏的土冈上,松树蔽日,石片砌成的小路象青蛇在松树间蜿蜒游走。小南山北边是外专公寓、大学生操场、四季广场、网球场。操场有 400米红色塑胶跑道,操场中心的足球场绿草茵茵。每到下午,学生们在篮球场,足球场上生龙活虎的活动着。操场的西侧是四季广场。四方形红色的标志斜立着,四面春、夏、秋、冬四字用篆字阴文刻写。四周配以石墩,石墩上刻着二十四节气,下面大理石上标明了每一个节气的经度。东西墙面嵌满了有唐宋诗词和古代节日的石碑。南面二十四根廊柱上注释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廊柱上面是紫藤花架,花架下花朵垂垂。北面小桥流水,墙面的嵌石犹如山水画。四季广场的西边是网球场,网球场北边是学生浴池、可容纳数百人单间洗澡。衣柜、淋浴头、吹风机、休息室,设施精良、温馨舒适。往北便是国际学院、研究生公寓、学生公寓建筑群。灰白相间的大楼,外表色彩明丽,素雅大方。研究生公寓以北便是榉树广场。榉树广场是农科大南校区六大广场之一。广场中央大红色的方塔有八九米高,周围书写着“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兹,树基务坚”,十六个大字。晚间红灯亮起,格外显眼。方塔的周围榉树成林,青砖铺成的道路把广场切成了一个一个方格,方格中种满了兰花。榉树林中还设置了一排排石桌石凳 , 供人们休息学习。榉树广场的东边是经济树木园,百果汇集。再北边是小西湖了。

  来到小西湖,你很难相信这就是坑洼不平的东魏店的菜地。这里原先不单种菜,还有北边的墓地、南边的大沟壕和一座孤零零的寺庙。现在这里已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小西湖”水景了。小西湖由大小三块相通的水面构成,以廊桥相隔。中间最大的水面中有小岛。春天,迎春花给小西湖镶上了金边,小岛上棕梠树挺拔而立, 杂以红枫、花木、绿草。小西湖中间的大片水域,喷泉喷出的各种图形,似花蓝、似水龙,中间的水柱直冲蓝 天。红色的景观鱼游来游去,小孩子们隔着红色的栏杆,不时投食 , 引来成群结队的鱼群,形成了红色的水中暗流。小西湖曲折的岸边,绿草茵茵,杂英缤纷、由春到秋,花开不断。“梅杏凌寒开 , 桃李春风来、木瓜花如血,红枫入我怀”。假如神仙也和常人一  样,这里可算是人间仙境了。小西湖的优雅环境招引了无数人前来观光 , 秋天,野雀、白鹭也飞来尝玩。

  小西湖以东,榉树广场以北,耸立着一组庞大的连体建筑,就是农科综合大楼,设置了四个学院。由南向北依次为:资环学院、植保学院、农学院、园艺学院。整个大楼气魄宏大、铁红色的瓷片贴面的楼体高大美丽。中部的楼间广场是一个天然的风洞,夏日炎炎时,经过此地,凉风习习,让人心旷神贻。十几根粗大的四方柱体,支撑着整个大楼的横梁,横梁架成了南北走向的天桥长廊,把4个学院连成了一体。仰望天桥长廊,令人唏嘘不已。农科综合大楼的西边、小西湖的东边是一个不大的广场。广场  有四座古农学家的雕像。氾胜之手捧 《农书》、徐光启怀抱《农政全书》,  李时珍手执《本草纲目》, 王祯执《农  书》庄严肃穆。广场东侧有一个巨大 的石壁, 刻写着“诚朴勇毅”四个鎏 金大字。农科综合大楼的东边广场由一个个麦穗形的停车场和喷泉组成,车位之间栽植樱花树,春初花朵累累。方形喷泉水池的四周喷泉,喷水时,时而形成一个倒扣的花篮、时而喷出喇叭形水帘 , 行人驻足看, 凉雾刷脸清。在这里向东望去,两条樱花路像两条粉红色的长龙,走在樱花树下花朵隐天蔽日,枝枝覆盖。两条樱花路中间夹着著名的牡丹园,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观看。

  穿过农科综合大楼,我向农科院校区离退休服务中心走去,即将落瓣的那棵双杈玉兰花树又映入了我的眼帘。它在这里已守卫了三十多年、经历了身边巨大的变迁。附中变了,农科大变了,变成了花园式高校,美极了。农科大从211、985工程院校到双一流院校,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莘莘学子,在这里孜孜不倦地追 求知识,发展成才。围绕着不老的玉 兰树周围我概述了农科大巨大变化的 一角,我瑾以此文向建党100 周年曁 学校合并组建二十周年献礼。

编辑:     终审:金平安    最后更新:2021-12-31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