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观影《旱塬》】王成社:一种超越平凡的伟大

【观影《旱塬》】王成社:一种超越平凡的伟大

作者:王成社 来源:  时间:2025-11-20  浏览次数:

  今天下午,随离退休党员同志观看了电影《旱塬》。《旱塬》电影是以我们单位李立科院长的科研事迹为原型拍摄的。它用质朴的镜头语言,将李立科院长的事迹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得以窥见一种超越平凡的伟大。

  一、立科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当李立科院长说“我自己就是麦子,恨这粒麦子不够壮”时,我看到了一种将个人命运与众生温饱紧密相连的崇高境界。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陕西日报刊登了李立科院长的事迹,是大家学习的楷模,看了电影,感受更深。深感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伟大和不容易。他们把科学研究与群众的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不畏艰难。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增产粮食8亿斤,为当地群众撑起了一片天,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和传承,更值得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为天地立心者,虽逝犹存;为生民立命者,虽死犹生。

  二、为当代科学研究工作选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磷促根,以根调水”——这八个字是李立科在无数次试验失败后总结出的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电影展现了技术推广的艰难过程,从村民最初的怀疑到最后的信服,从试验田的稀疏麦苗到丰收的金黄麦浪,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科技成果推广的艰辛。同时也说明了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重要性。“高留茬免耕栽培”是李立科旱地小麦生产的又一科研成果,在旱地小麦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立科这种扎根实践、服务人民的科研导向,对当下的学术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三、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继承老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旱塬》的价值远超一部普通电影。李立科同志用一生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什么,而在于为世界留下什么;不在于站得多高,而在于为多少人撑起一片天。李立科同志的事迹为当代科技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必将激励当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张华     终审:马志宏    最后更新:2025-11-20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杜世平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