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联系方式
-
- 电话 029-87091768
- 地址 北校区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二楼
- 邮编 712100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
长征六十载,悠悠黄土情
——记土壤学家唐克丽
作者:刘则言/文 董宏刚/图 来源: 时间:2020-08-05 浏览次数:
唐克丽先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退休研究员,著名土壤学专家。致力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工作六十年,是中国土壤侵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提出了"侵蚀环境"等许多重要概念,拓展了土壤侵蚀的研究领域。由于突出的工作成果和杰出学术贡献,唐克丽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第二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并获世界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度杰出研究者奖。
托身报国志,缘起黄河边
1954年,22岁的唐克丽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山东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毕业,怀抱着对青春事业的追求,不远万里来到当时还是一个农村小镇的陕西杨陵。
当她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时,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和满含泥沙的黄河浊浪令她这个生长在南方大城市的上海姑娘非常震惊,也让她坚定了扎根黄土高原、献身水保事业的信念,全心全意投入到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中。
1956年开始的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使唐克丽迈出了黄土高原治理生涯的第一步。考察跨越陕、甘、晋、宁、内蒙五省区,她作为地学组惟一的女同志,每天和男同志一样下沟上山,采样背土。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海拔较高地区她曾因缺氧而出现短暂昏迷,但第二天仍照常踏上新的征途。一次参加甘南藏族自治州考察,她因病留医兰州,病愈后只身穿越藏区,赶上队部。
此次考察徒步穿行4000余里,她不仅直接观察到各类土壤发育和侵蚀发生发展过程,而且绘制了各类土壤分布及侵蚀图件,为此后的侵蚀学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学基础。
1959年,唐克丽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攻读学位,开展土壤抗蚀性能及侵蚀控制研究项目,1962年以优异成绩获土壤侵蚀学副博士学位。回到水保所后,在朱显谟先生指导下,筹建了我国首个土壤侵蚀研究室,挑起了发展我国土壤侵蚀学科的重担,成为我国现代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躬耕高原上,巾帼亦英杰
留苏回国后,已属而立之年的唐克丽进入了最艰难的“爬坡”阶段。侵蚀模拟实验研究一年的多半时间都是在野外,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32岁和38岁才生了两个孩子。在孩子嗷嗷待哺、咿呀学语和蹒跚学步期间,甚至在她们求学的关键转折点,她都一直坚持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研第一线。曾经在一次赴粤南的水土流失考察中,她因劳累过度而引发心脏病,卧床近一年。待病稍愈,她又拖着羸弱的身躯,一头扎进土壤微结构研究领域。
从事科研60余年,唐克丽3次考察黄河流域,行程10万里以上,其中步行考察就有1.5万多公里。在艰难的耕耘和求索中,以累累硕果奠定了她在国内乃至国际水土保持界的重要地位。
唐克丽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规律,创建了符合我国土壤侵蚀的坡耕地面蚀-细沟-浅沟-谷坡切沟链状侵蚀动力机制研究模式,首次提出“侵蚀链”概念,将地学与生态学相融合,作出了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侵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论断,并通过对古土壤微结构特征和古环境特征的深入研究,提示了黄土高原距今3000年来气候干旱化趋势。从而完善了区划和区域水保与沙尘暴防治方式,为国家确立强化坡耕地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为生态建设特别对植被地带性区划和适宜植被类型选择提供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论依据。
她还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土壤侵蚀研究室,主持创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配套的侵蚀模拟实验系统,创建了“子午岭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观测站”和“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整治试验站”等,这些实验室和野外试验站如今已成为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对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一直以来,唐克丽都有一个心愿,她要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国际水土保持学术界。在一次泰国召开的国际土壤保持会议上,她被特邀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作中心发言,借此机会,唐克丽成功说服组委会将会牌上“中华民国”的名字改成了“中国”。
她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第一届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曾先后组团参加第4、5、7届国际土壤保持会议,并促成了中美、中澳、中日等国际合作与交流。她曾率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代表团首访台湾省,从而促成海峡两岸首届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及其常设机构的成立。
丹心凝卷册,桃李自芬芳
退休后的唐克丽一边继续着对黄土高原不息的探索,一边开始系统总结,著书立说。2005年,由她主持并协同国内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和高校的30余位专家共同完成,贯穿了唐克丽毕生学术思想和科研积累《中国水土保持》问世,在国内外发强烈反响。刘东生院士专门为其写了书评刊登于《科学通报》,该领域著名科学家施雅风、任美锷、朱显谟等都写信祝贺并表达了激动的心情;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动函约出版该书英文版。
这部125万字的学术巨著,全面、系统论述我国水土保持历史经验、现代研究进展和成果,凝结了唐克丽研究员50年心血和智慧,是她献给珍爱一生的水土保持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唐克丽说:“我盼望着青年人才能凝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去攀登世界高峰。”多年来,她先后直接指导和培养青年人才30多名。如今,她培养出的博、硕士研究生均在国内外同领域挑起了大梁,而她又将希望寄托于更年轻的一代。
2005年底,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后,与同样获得过此奖项的丈夫李玉山研究员一起捐资16万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设立了“李唐资源环境奖学金”,并于当年12月启动,首批有4位学生荣获该项奖励。
唐克丽常说,数十年扎根在黄土地,显然不是凭一时一事的热情,靠的是对事业的理解、忠诚和一生一世的痴情。作为一名女性水土保持科学工作者,她深刻体味到了这条道路的艰辛和坎坷,却也看到了祖国水保事业欣欣向荣的活力与进步。她表示,自己要永远留在这片奋斗和牵挂了一生的黄土地上,亲眼看到黄河泥沙不再困扰国民经济,看到黄土高原变得更加美丽富强。
编辑: 范芳娟 终审:刘庚军 最后更新: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