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关工委» 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 | 我与农业一直在路上

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 | 我与农业一直在路上

作者:凤岗通讯社 武梦雪/文 朱晏/图 指导老师 靳军 来源:  时间:2022-07-29  浏览次数:

  12岁时与农结缘,“教学科研经商种田” 72载至今不辍。“我与农业一直在路上,为什么现在还没有歇着呢?没有余光余热了再停!”这是采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5岁的高如嵩教授时,他留给我们印象极深的一句话。

  2014年高老师在试验田工作.png

  1938年5月15日,高如嵩出生在陕西省城固县上元观镇城坎村,1950年小学毕业考入汉中农业学校农科专业, 6年学习结束后,被保送到位于陕西省武功县张家岗的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深造。

  1960年,高如嵩大学毕业在即,他写的一篇论文在师生中引起了轰动。这篇名为《小麦千斤不倒伏的综合栽培技术》论文,是高如嵩与种出千斤小麦的劳模同吃同住、日夜相处的“成果”。在当时小麦平均亩产三四百斤的情况下,高如嵩所总结的千斤技术要点何其惊人和可贵,这也成为他留校工作的原因之一。

  留校后,高如嵩被安排在农学系的农作物栽培所工作,主要负责作物良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高如嵩越来越认识到,学科的交叉结合带更容易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也更容易产出科研成果。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高如嵩与杨陵西桥头村一位农民闲聊,这个农民说:“西农的老师为农民培育了不少良种,可你们怎么就没人搞大麦呢?”高如嵩随口回复,大麦优良品种不是没人搞,而是因为大麦虽名“大”,但比起它的弟弟“小 麦”来确实“小”多了。可这个庄稼人不这样认为:“大麦能倒茬、做醋、造酒,又是牲畜的好饲料,我们这一带许多农民每年都要到外地以1斤2两小麦换人家1斤大麦回来做曲”。

  这一番对话,深深触动了高如嵩的心。由此,这个与大麦无缘的人动起了心思,总会在各种期刊上关注大麦的消息。一次翻阅日文文章时,他发现了“浅间麦”这个大麦品种,是小池五郎培育的。很巧的是,不久小池五郎随日本交流团来西农访问,高如嵩就大胆的找小池先生交谈,两人建立了通信关系。小池先生回国后,就给高如嵩免费寄来了110粒麦种。

  如何让这个国外新品种在国内更好的落地出彩,高如嵩对大麦从芒到根开始了细致而漫长的研究,仅大麦芒的特点他就研究了六年。他和张宝军、李文瑞联合完成的研究论文《大麦芒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成为1991年出版的《作物学报》第4期首篇。《作物学报》是中国作物学会主办的国内最高水平期刊,论文能被该期刊收录,高如嵩很是激动和自豪。

  把这个大麦良种的一切搞透彻后,高如嵩才研究配套的栽培技术。他将这个中国化的大麦新品种命名为“西引2号”,在全国多地进行推广。到1991年,该品种在陕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累计种植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平均亩产800~900斤,最高亩产1300多斤,比浅间麦在日本的产量还高出三分之一。

  “西引2号”受到了种植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育种界誉为“突破性品种"“上台阶品种"和“新的饲料大王”等称号。

  “西引2号”的故事只是高如嵩教授教学科研推广成就中的一个小浪花,工作40年间,高如嵩还引进培育了“西裸1号”大麦、“西农8116”优质水稻、“西薯209”甘薯和“秦薯8号”甘薯等农作物优良新品种。1979-1981年,他在推广杂交水稻工作中成绩优异,被陕西省农业委员会授予科技推广一等奖。1984年,因为引进推广“西引2号"大麦良种,被澄城县人民政府授予科技服务奖,198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重大贡献二等奖。1985年,他作为第一参加人还获得“中国农业综合区划”国家进步一等奖。

  2000年,高如嵩教授退休。他说“我有两个梦想要完成,一是想培育出超高产小麦,二是把粮食种得高产稳产,种出水平,使种粮真的有收益有效益。”

  为了培育出超高产小麦,高如嵩开始进行杂交小麦育种研究,但在进行了几年后,实验所需的关键材料缺失,他又转入常规育种,选育大穗大粒多粒矮秆小麦,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距离梦想的实现不远了。

  种小麦到底能不能获高产挣大钱?高如嵩教授想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并探索一种新的适合中国农民的种地方式。2014年至2019年,高如嵩教授在杨陵租了100多亩地组建起“杨凌夕阳红粮安家庭农场”,他通过科学种植与经营管理,实现了种粮也能高收益的梦想,100多亩土地净收入25万多。他手把手培养的“徒弟”——魏党民,一个中年农民以他的模式租种了1000亩土地,第一年净收入86万多,第二年收入减去支出挣了97.5万左右,第三年净利润更是达到了111万。魏党民的实验也初步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杨凌夕阳红粮安家庭农场” 让群众“有看头,有学头,有奔头”,其核心是让农民完成从户口本上的“身份农民”到有文化有思想有科学技术有经营理念的“职业农民”的转变。高如嵩教授满怀期待地说:“如果有机会,我想把这个示范引领做到全国去。”

编辑: 张华     终审:刘庚军    最后更新:2022-07-29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