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关工委» 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 | 初心不忘 柿在人为

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 | 初心不忘 柿在人为

作者:赵玉玉 指导老师:张华 来源:  时间:2022-06-10  浏览次数:

  “虬枝玉叶因风绛,熟蒂醇心隔雾香。柿子农家随处见,层林蜜色染村庄。”这是聿台的《七律•柿子红了》笔下的柿子。光滑圆润、金黄橙红的柿子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柿”,谐音“事”,果皮金黄,象征着事业顺顺利利,吉祥如意。

  在这位年旬老人的家里,摆放着柿子的标本,硕大的柿子颜色喜人;还有柿子外观的罐子、柿子玩偶,给屋内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气。摆放这些“柿子”,可不仅仅是因为柿子可人好看,更重要的是,老人的大半辈子,满腔热血和点滴精力,都倾注在了柿子上。

1_副本.jpg

  这位老人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退休教授张继澍。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张老师真诚地说:“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教书育人,一个是与柿子结缘,回报社会”。

少年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1941年10月,张继澍老师出生在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他就读的中学,是有名的南开中学。当时受到苏联园艺学家米丘林的影响,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园艺系果树专业。怀揣坚定的初心,他出发了。那时条件艰苦,他背着硕大的行李,一步步登上了“西农五台山”。他眼中的光,却愈发明亮。

做好教育这门艺术

  谈到教学,张继澍老师深情地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当老师就要一切为学生着想,以“淡泊名利思奉献,满腔热血做人梯,照亮他人烛自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用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切的爱国情怀感染学生。张老师上课时声音洪亮,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在实验课中强调“必须及时、准确、如实地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本上,这是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不仅仅是做实验,做人也要做老实人,要实实在在的。”张老师热切地对同学们说:“我想,青年学生,一是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多实践。二是要思考成为什么样的人,努力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张老师主持校重点课程《植物生理学》课程建设,获批省级精品课程,植物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他编写的《植物生理学》教材适应了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现代化素质教育需要,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009年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与柿结缘 不忘初心

  1986年,为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张继澍老师被公派到日本进修果树生理。在研究柿子的专家傍岛善次教授和时任副教授的石田雅士博士的指导下进行了柿子果实发育与激素关系的生理研究。他与柿子的缘分就此开始。归国后,他参加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乾县枣子沟综合治理试验研究,在试验区一干就是十几年,这是他与柿子的第二次结缘。科研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发挥专业特长,在基础理论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上下功夫,首次将我国特产天然药石——麦饭石应用于柿子的储藏、保鲜中,提出了柿子GA•MS-MA无公害节能贮藏技术,将当地火柿的保硬期由不到30天延长到60天以上。又进一步研制开发出柿脯、柿酱、柿果丹皮、柿果冻、柿涩饮料、口服液及柿叶茶等10余种麦饭石柿子系列加工品及饮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前养鲜——采后处理保鲜——果品深加工的研究思想体系。与柿子的第三次结缘,是在王仁梓研究员带领下,去柿业发展迅速的广西恭城、陝西省柿子大县富平进行实地考察和助农活动,深入柿农和柿园,细心听取当地柿农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在王老师带领下,张继澍一步步走向柿子王国,认准了用所知所学回报柿农的方向。这牢记于心的初心,成为了他永远的坚守。

论文写在柿子里 作为落在果农间

  张继澍老师通过技术咨询、会上宣讲、手把手现场教授等方式,走进果农的生产实际之中,把他的科研成果最大程度上传授给果农,把论文写在了果农的柿子里。陕西富平县是著名的柿子之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栽柿树、做柿饼历史,但技术规范缺乏、加工环境不佳、部分技术环节落后等短板严重制约了富平柿产业发展。2011年,退而不休的张老师被聘请为首批“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他像对待科研事业一样对待富平柿产业,一丝不苟、严谨求实,也将对科研事业的高标准严要求转化为了对柿饼产业的要求。首先,要提高产业人员的素质和卫生水平。柿子的卫生标准上去了,人们吃着也放心了。其次,根据果品加工中的护色原理,张老师指导和提出了削皮后的护色工艺。紧接着,减少薰硫用量及次数,严格按照国家对硫残留量的要求生产,与果业合作社合作研究无公害柿饼加工工艺。这项工艺通过了省级鉴定,获渭南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张继澍老师在富平县的贡献,受到柿农好评,并多次受到县政府表彰。如今,80高龄的张继澍老师依然牵挂着果农,牵挂着柿子、柿饼,继续活跃在农村,热心为柿农服务,每年都在杨凌农高会上为柿农义务咨询,无私奉献着自己的所学之长。

  一个初心,始于柿,终于柿。柿子生长不歇,无数受到张继澍教授影响的后来人,将这一枝柿子永挂心头,齐头奋进。中国农业的明天,亦将似“柿”业红红火火,人们的生活甜如柿。柿在人为,柿柿如意。


编辑: 张华     终审:刘庚军    最后更新:2022-06-10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