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
短评 | 让“拱手礼”取代“握手礼”成为风尚
作者:翁瑞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1-01-30 浏览次数:
“春节将至,探亲访友必然增加。见面之后,相互握手问候,也是理所当然。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握手礼’会增加病毒传播几率,因此我建议将‘握手礼’改为‘拱手礼’”。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鸣的这条倡议在校友群、同事群及朋友圈一经发出,便得到大家的普遍支持,笔者也不禁为此倡议拍手叫好。
推广普及“拱手礼”,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众所周知,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且呈现“人传人”的特点。所以,尽量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保持社交距离十分重要。目前我们社交时常见的礼仪就是“握手”。这个“握手礼”虽然国际通行,似乎文明,但并不卫生。而行“拱手礼”不但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中的手部接触,可以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几率,而且对一切传染病的防控都有益处。
推广普及“拱手礼”,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代汉民族的相见礼。作为中国传统礼仪,拱手礼源起西周,几千年来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国人文精神,展示了中国人自谦而敬人的品格特质和文化自信。而“握手礼”是清王朝覆灭以后才逐渐由西方引入中国,其历史渊源远不及“拱手礼”。“礼”是承载情义的载体,一抬手,一鞠躬,浓浓的情义便在无接触的氛围中得以表达。因此,笔者以为,大力推广普及“拱手礼”,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熏陶市民素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见面不握手,拱手更有礼。总之,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异常严峻的形势下,无论从卫生性、实用性、文明性、审美性来看,“拱手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因此,笔者也呼吁大家见面时不握手,尽可能行“拱手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营造移风易俗新风尚。
编辑: 金平安 终审: 最后更新: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