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颐年文苑» 忆搬家往事 看西农发展 

忆搬家往事 看西农发展 

作者:黄世绶 来源:《颐年文苑》杂志  时间:2024-05-15  浏览次数:

  对于家庭观念很强的中国人来说,“家”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所房子。 家是身的居所,心的寄托,生活的希望所在,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家心才能有所依靠和保障,心灵才有一个栖息抚慰之地。

  我自从1964年来到西农任教至2000年退休,36年间,一共搬过11次家,平均3年多就要搬迁一次。“搬家”成了我在西农工作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之一。校园的各个方位我几乎都住过,“五台山”上下也都留下了我居住过的美好回忆。虽然搬迁频繁,但因每次搬家,居住条件多少都有所改善,而且每到一处,还能结交一批新朋友,加之当时的全部家当,还装不满一辆架子车,所以对于搬家这件令多数人头疼的事情,我却从未感到过厌烦,反而一直心存感激,对未来的新住所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1964年暑假,我由西安外国语 学院分配来西北农学院(西农)时,先临时借住在六舍的招待所,同年10月,才将我安排到五舍东头的一 个三人大房间。当我打开三个多月没有解捆的行李卷时,让我大吃一惊,老鼠已在被子里面做了一个安乐窝。我的另外两位室友年龄都比我大,其中一位张老师已经结婚且有一个小姑 娘,他爱人在宝鸡工作;另一位邓老 师家在广西,他们对我都十分关照,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生活起居,经常给予指点和帮助,我们之间关系十分融洽。本来是两人合用的一个书架,张老师见我书籍讲义太多,主动让我占用三层,他只用一层。还记得有一个冬天的晚上,我们都已经睡下了,突然听见有人敲门,原来是张老师的爱人出差路过西农,顺便前来探访。我们立即穿好衣服,邓老师二话没说,捲起被褥搬到实验室去睡,我则敲开隔壁宿舍的房门,同另外一位老师挤在一张单人床上过了一夜。张老师为此一直感到内疚,而我们只是一笑了之。

  时间到了1967年的国庆节,我准备结婚,托教研室领导帮忙,在七号房借了一间婚房,借期两周。在借来的房子里,我们举行了一个再也简单不过的“革命化婚礼”,给双方的同事们买了些花生糖果,还为大家背诵了几条毛主席语录,在欢笑嬉闹声中,就算是完成了结婚仪式。

  两周过后,学校给我在西南区二号房分配了一间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这间房子原本是个杂物间,面朝北而且只有一个小窗户,很难见到阳光。室内只能支一个单人床拼一块木板,再勉强摆放一张单斗小木桌,所剩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就是这么一间陋室,我当时也感到很是满足,因为我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总算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 好人自有人帮”。虽然居住条件简陋,我的人缘关系却一直很好,不论我搬家到何处,左邻右舍对我都十分热情和关照。隆冬时节的周末,当我从“五七干校”回家时,有人提前就帮我扫掉了窗台和门口厚厚的积雪;邻居蔡奶奶看到我屋内脸盆中的水和毛巾都冻得邦邦硬,担心我两岁的女儿受冻,立即从她家中夹来一块燃烧正旺的蜂窝煤帮我生着炉子;好心的路妈妈还专门给我提来一热水瓶开水。 尤其令我难忘的是,与我为邻的著名奶山羊专家刘荫武教授,有一次要去成都出差讲学,临行之前特意到家询问我,需要什么东西他可以帮我买。我当时半信半疑地说,如果方便的话,请您给我捎一张竹凉席和一个竹 门帘。大约过了十天左右,当刘教授亲自将这两样东西交给我时,我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人家一个大名鼎鼎的教授,对我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教师,能做如此关怀关爱、言而有信,这种平易近人的高尚品德着实让我既钦佩又感动。“诚朴勇毅” 的校训精神,在这些老一辈科教专家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和体现。

  时间一天天地流逝着,转眼到了1971年的4月,“五七干校”解散,我又返回了学校。同年6月,我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一家四口蜗居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实在太拥挤了。学校及时发现了我的困难,决定让我搬到东北区东四排去住。那里的条件比二号房强多了,一个长长的风雨走廊下,整齐排列着10多间砖混结构的单间,面积大约有20平米左右,门前有公用水管,东边紧邻教工食堂,工作生活都很方便。

  到了12月份的有一天,学校突然通知我和另外两名外语老师去宝鸡军分区,对驻地战士进行外语喊话培训一周。培训结束我们返回学校时,天已完全黑了,当我放下行李去向邻居索要钥匙准备开门时,突然发现房门是虚掩着,我原以为是走错了门,推开房门的那一刻,我几乎惊呆了:室内一片狼藉,除了散落满地的麦草外,所有的东西都不翼而飞。经询问得知,工宣队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将我搬到学校最西南角的新西二院去了。这是我在西农的第六次搬家,也是唯一一次未经同意由别人代替我搬的家。

  新西二院由前、后两排砖木结构 的平房组成,都是芦苇杆席顶棚,门前同样有一个公用水龙头,西侧各有四间小厨房,当然只能分配给“够资格”的住户使用。我在前排住了4年, 直到1975年时,又将我调到了后排,并幸运地也分到了一间小厨房,从此 结束了在树荫下露天做饭的历史,我 感到十分满足。当时在我家复习功课 准备高考的新疆侄女,晚上只得将床板一头搭在灶台上凑合着过夜,第二天清早赶快拆掉。而最大的不便还是寒冬夜里的如厕问题。因为担心夜里上厕所,我们晚饭不敢喝稀饭而改吃面条,晚上九点以后也尽量少喝水。当时我的课程很重,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还翻译了几十万字的农业科技文献,经常加班到深夜。 为了不影响家人的休息,我在六十瓦 的电灯泡上罩了半张报纸用来遮挡光线,不料时间长了,报纸被灯泡烤焦而燃烧了起来,幸亏我扑救及时,险些酿成大祸。我在新西二院一共住了10年,时间最长,印象也最深。浓浓的邻里情和一桩桩暖心的往事,至今还经常在我的梦境中浮现。

  由于新西二院要彻底翻修改建,1982年暑假,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又搬到位于“五台山”脚下的新农村西楼。虽然这座楼房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 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沧桑, 外表和内部设施都显得相当破旧,但毕竟是楼房套房,我平生第一次住上带有单独厨卫的套房,总算免除了平房如厕之苦,孩子们高兴地又蹦又跳,第一晚竟忘了关闭厨房和卫生间的电灯。“世间哪能全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住房条件是得到了改善,可是我上课的距离却变远了,尤其是 雨雪天气,坡路湿滑,提着一台笨重的录音机上下“五台山”很是不便,  但我还是努力工作,信心满满地坚持了三年。1984年,我和我爱人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校沿着“五台山”南坡修建了7座职工住宅楼。我校各级领导一直对教学任务繁重的一线教师关怀备至,考虑到我上课不便的具体困难,于1985年5月,在新建成的14号楼二层为我分配了一套住房。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搬进新楼房,也是向山上攀登迈出的第一步。新房有两个南间,厨卫齐全,楼下还有一小块“自留地”,我种了些花椒和月季。园艺系老师还特地送我一棵葡萄苗,长势旺盛,一直从地面爬上二楼,每年秋天硕果累累,一串串成熟的葡萄犹如紫红色的玛瑙,着实喜人,我邀请上下邻居都来品尝,成了当时一道风景。我在这里一共住了7年,由于两个女儿先后即将参加高考,在一个房间里学习经常相互干扰,偶尔也发生一些小摩  擦。于是在1992年底又搬到10号楼的一个三居室,我又沿着“五台山”向上攀登了一步。在10号楼居住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忙碌辛苦也是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我除了要正常上课以外,还担任着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工作,同时还要准备升职称必需的各种材料。教学、行政两付重担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整天忙得团团转,节假日加班加点已成常态,每晚12点以前很少睡觉。盛夏时节,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胳膊肘与桌面之间已被汗水湿透,不得不用一块干毛巾垫着;有时深夜实在睏得睁不开眼,就用凉水冲一把脸让头脑清醒一下,再继续工作, 真可谓是“甘  苦自知”呀。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住房制度改革,我们学校决定采用集资的方法,在东南区新建一批住宅楼,  包括两座教授楼,当时我也报了名。经过几年的施工新楼陆续落成。我于1996年6月终于搬进了20号教授楼, 这是我在西农的第十一次搬家,也是我最后一次搬家。朋友们开玩笑说,我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里区位较好,距离教学楼、校医院及职工活动中心都很近,曾有人戏称此地为西农的“金三角”。房子虽不算大,但水电暖气配套齐全,80多平米的 面积对我们两人来说,已是绰绰有余了。比起当年一家四口,蜗居在不到10平米的杂物间的情景,真有天壤之别。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学校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一片树叶能感知大气的冷暖,一滴水珠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作为一名 普通教师,我30多年来住房条件从蜗居到适居的不断提升改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和学校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今的西农校园,到处高楼林立,一排排改造一新的职工住宅楼,错落有序地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西农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学府”。令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的是,我也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 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及我校建校90周年大喜日子里,我衷心祝愿我们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祝愿我校在“双一流”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再创辉煌!

编辑: 金平安     终审:    最后更新:2024-05-15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