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颐年文苑» 【西农往事】感念王明昌老师

【西农往事】感念王明昌老师

作者:郭姜宁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06-06  浏览次数:

  作为西农学生,我很羞愧。因为,除过大学毕业后的前三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林学系做过助教外,我基本没有从事自己所钟爱的林业专业。

  可大学期间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树木分类,却让我享用一生,即使到了含怡弄孙的年龄,我也以此技能博得两岁小孙女的好感。对此,特别感谢我的恩师、树木分类学家王明昌老师。

  年过8旬的王明昌老师,在众多的西农老师中,或许很普通。但,他在我心目中却非常崇高,且愈久弥坚。因为,他教会了我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真实。

49da5603b0714d4b9148a509ef8892d4.png

王明昌(左四)带领学生外出实习

  作为从标本采集员成长起来的林学院教授,王明昌老师最大的资本就是认得树多,简直就是一本识树、认树的百科全书。偌大的秦岭,没有他不认识的树种。对此,与其共过事的,不论是著名的林学教授,还是我们这些从零开始的学子,没有人不得益于他的帮助。

  王老师人好、实在、谦虚、热心肠。他常教导我们,学林业不认识树不行,要踏踏实实过日子、做学问。

  与王老师的相识始于大二,我发现每有实习,只要把王老师跟紧,多问多记,就会比别的同学掌握更多树木分类知识。不久,王老师也看到了我对分类学独有的爱好。放暑假时,他竟安排我回老家耀县柳林林场去采集标本,据说林学院标本室至今有我采集的栎树标本。到火地塘林场实习,当同学们有不认识的树种提问,他先不回答,却用一种浓重的河南乡音说:“姜宁,你说它是啥?”偏碗饭吃多了,我的学习兴趣和“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提高,愈发觉得自己成了“树木分类学家”。就是后来改行做科技新闻记者,这一技能不仅没丢,还成为我的看家本领。

  截至今天,不敢说自己是我国最好的科技新闻记者,但却敢“吹牛”自己是同代科技新闻记者中认得树比较多的人。

  在36年的科技新闻记者生涯中,我曾主动代替林业研究人员,给国家林业部副部长介绍树种;曾被先见文章后谋面的林业局长尊称“老先生”;无限次在同事、朋友面前“卖弄”自己的“林学知识”……每每受到大家羡慕、赞许,获得好新闻奖,我总会想到恩师。是他和张仰渠等老师给了我一技之长,激励我一直在人生的跑道上慢跑。

  而说到做人,王老师就像父亲一样。上大学期间,王老师家是我唯一吃过饭的老师家,他和师母做的饺子,至今感觉口有余香。大学毕业后,我们唯一的一次见面,是我得病住院在家休养,老师出差专程到兰州我家,鼓励我战胜疾病,努力工作。

  老师退休后,因儿女孝顺,他和师母常常变换住地,我们少有来往。但每遇留校同学,我最关心的还是王老师。时间久了,同班同学徐养福、孙升辉和魏安智每次和我见面,都会首先告诉我王明昌老师的近况……

  至于我一直未见老师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我大学毕业时,曾给王老师留一首打油诗:

  挥泪别知己,

  踏车向西去;

  若不出成绩,

  我不见恩师。

  因一直没取得使老师满意的成绩,多少羞于面见恩师。

  人生苦短,师恩永远。借此小文,郑重其事地告诉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感念母校,感念老师。如果有来生,我一定再上西农,做一个真正的树木分类学家。

  (作者系林学系1979级校友,曾任《科技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

  原文链接:https://news.nwsuaf.edu.cn/xnxw/80a8d3ec52354246adb61d536aed688d.htm

编辑: 金平安     终审:    最后更新:2023-06-06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