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
【红色家书】彭珂珊: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作者:彭珂珊 来源: 时间:2025-09-18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优良家风,纵深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结合我校光辉办学历史,离退休职工党委在全体离退休职工中开展了“红色家书”征集活动。
此次征集的家书中,既有离退休职工追忆先辈投身抗战、坚守家国的热血往事;也有回忆长辈廉洁修身、传递优良家风的感人故事。为此,我们遴选选登部分家书,希望能让更多人从这些质朴的文字中,读懂家国情怀的厚度、红色基因的温度,为学校事业发展、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不竭的精神力量。
亲爱的宝贝:
此刻,你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情如泉涌,用知识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窗外,杨陵农科城的梧桐叶沙沙作响,翻动着家族厚重的记忆。泛黄的老照片里,大舅爷坚毅的目光、伯父布满老茧的双手,无不诉说着家国情怀在我们家族血脉中代代流淌。爸爸期待把这些故事说给你听。
一、他以生命丈量信仰的长度
1923年的金秋时节,大舅爷韩家顺在湖北省应城县那宁静的韩家坝呱呱坠地。时光流转至1940年的深秋,日军的铁蹄无情地踏碎了盐田的安宁,刺刀凶狠地挑破了田垄间的静谧。彼时,年仅十七岁的韩家顺,心中燃起熊熊的抗日怒火,他毅然决然地背上母亲亲手缝制的布包,徒步跋涉百里之遥,终于找到了时任应城抗日游击队经济股长的姐夫周之刚。他目光坚定,语气铿锵地说道:“我要参军,保家卫国!”母亲紧紧攥着他的衣角,泪水夺眶而出,泣不成声,她满心忧虑,生怕儿子连后代都未能留下便血洒疆场。韩家顺见状,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立下血誓:“母亲放心,若有不测,请立弟长子为后,延续韩家香火。”
后来,韩家顺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深造。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战术推演的精妙思路,那是他对抗日救国、保家卫国战略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工工整整地抄录着母亲教的田间歌谣,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故乡那片热土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1946年,南化塘战役打响,战况异常惨烈。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三十九团指导员韩家顺为了掩护战友们安全撤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射来的子弹。他不幸英勇壮烈牺牲,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当战友们找到他时,他已与秦岭那片深沉的泥土融为一体,唯有怀中那本浸透鲜血的笔记本,静静地诉说着他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与最后期许,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他至死不渝的信念与忠诚。
韩家顺烈士
二、他以脊梁撑起家族的天空
二舅爷的亲弟弟韩家志,出于对烈士兄长韩家顺的深切缅怀与家族血脉的延续,毅然决定将自己的长子韩福先过继到大舅爷韩家顺的名下。韩福先自小便在这充满革命气息的红色家庭中茁壮成长,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带领着五个年幼的弟妹共度荒年。每当饥荒肆虐,他总是带着弟妹们挖野菜充饥,在最艰难的时刻,还将最后半块糠饼毫不犹豫地塞给发烧的妹妹,自己却默默忍受着饥饿。在水利工地上,年幼的他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像成年汉子一样挑起两百斤重的泥土,即使肩膀渗血也坚决不肯换人休息。
“我父亲未竟的事业,得让孩子们继续传承下去。”伯父在送二女婿参军时,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成为了整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他虽文化程度不高,没上过几年学,却凭借一双布满老茧、勤劳朴实的双手,将四个子女悉心培育成才。子女们沿着各自的人生道路奋勇拼搏:有的成为城市中穿梭不息的快递使者,传递着温暖与人间希望;有的成为星级酒店的掌舵人,以卓越的才能引领着行业的新风尚;有的毅然投身国防事业,成为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捍卫着祖国的尊严与安宁;有的则扎根于生产一线,成为默默奉献的建设者,用汗水筑起国家的坚实基石。
他在建筑工地上搬运水泥时,总不忘教导儿子:“人活一口气,得争个志气!”在田间传授农耕技艺时,又让女儿铭记:“知识要像种子一样,深深埋在土里,才能生根发芽。”即便在病重昏迷之际,他嘴里念叨的仍是“别给组织添麻烦,要自立自强”。2024年,他经历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挺过了ICU中那漫长而煎熬的十二个日夜。当他醒来时,第一句话便是:“作为烈士的后人,我们不能软弱,要坚强地活下去!”
家乡宣传韩家顺烈士
三、他们以热血浇灌信仰的种子
今年清明时节,我们一行人前往湖北郧县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园,终于寻得了大舅爷韩家顺的英名。时光回溯至1946年9月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大舅爷所在的英勇部队,历经重重艰难,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严密封锁线。他们在鲍鱼岭展开激战,于南化塘浴血奋战,最终冲破了国民党“天下第一军”胡宗南部设下的重重围追堵截,彻底粉碎了敌人在南化塘一带企图一举消灭中原部队的阴谋。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你舅爷韩家顺率领尖刀班巧妙迂回到敌后,却不幸被流弹击中胸膛,英勇牺牲。追悼会上,那副“舍家为国,成仁为美;党训不忘,虽死犹生”的挽联,至今仍镌刻在应城韩家坝的族谱扉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踏入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馆,我们静静聆听讲解员深情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透过一件件实物展品和一幅幅历史图片,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重温了党的光辉革命历程,深刻感悟到了那股伟大的精神力量。在纪念馆内,一面浮雕墙映入眼帘,墙壁两侧整齐排列着几艘木船。站在船边,我们仿佛能听见战士们震天的呐喊声、划船的桨声,看见他们手持枪支,屹立船头,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在玉皇山中原突围战遗址,我们沿着先烈们战斗的足迹,一步步实地踏访,追忆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在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爸爸轻轻抚摸着冰冷的石阶,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温度。那些长眠于此的年轻生命,有的刚刚放下锄头便毅然端起钢枪,有的还未来得及给母亲写一封家书便匆匆离去。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丰碑,在秦岭的云雾中时隐时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南化塘战斗情景
韩家顺烈士牺牲的地方—— 南化塘(1)
韩家顺烈士牺牲的地方—— 南化塘(2)
四、你以微光照亮未来的星空
亲爱的宝贝,当你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是否看见大舅爷笔记本上的字迹在黑板前闪烁?那仿佛是他在默默注视着你,给予你力量与勇气。当你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时,可曾听见伯父挑土时的号子声在走廊回响?那是家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女生举起手时,你眼中跳动的星火,正是家族传承百年的精神密码——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记得你带学生排练《红岩》话剧那天,暴雨冲垮了学校的排水管。你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腿,和孩子们一起疏通沟渠,泥浆溅满白衬衫的模样,让老校长红了眼眶。当你在深夜批改作业时,粉笔灰落在大舅爷的纪念册上,仿佛是历史的交融;当你为贫困生垫付资料费时,硬币落进大伯送你的存钱罐里,那是爱心的传递。这何尝不是最生动的家风传承?
教育是灵魂的唤醒。你教学生观察蚂蚁搬家,他们学会了敬畏生命;你带他们参观烈士纪念馆,他们懂得了责任重量;你在作文批注里写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正是家族精神最诗意的表达——对平凡生命的赞美,对不懈奋斗的鼓励。
亲爱的宝贝,当你在晨光中走向教室时,请记得:大舅爷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如今麦浪翻滚,那是丰收的喜悦;伯父用双手建造的房屋里,书声琅琅,那是希望的传承。而你,正在用知识培育新一代的守护者。这或许就是传承最美的模样——不是刻意的模仿,而是让精神在时光中自然生长,如同秦岭的松柏,历经风霜愈显苍翠。
愿你在教育的田野上,永远保持初为人师的赤子之心;愿你在传承的道路上,始终记得自己是谁的孩子、谁的姐妹、谁的老师。因为,我们不仅是个体的生命延续,更是精神的永恒接力,让这份家国情怀,在我们家族的血脉中永远流淌,生生不息。
父亲:彭珂珊
【作者筒介】彭珂珊,男,1961年12月生,水保所校区退休职工。
编辑: 张华 终审:马志宏 最后更新: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