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红色家书】王志恒: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红色家书】王志恒: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作者:王志恒 来源:  时间:2025-09-18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优良家风,纵深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结合我校光辉办学历史,离退休职工党委在全体离退休职工中开展了“红色家书”征集活动。

  此次征集的家书中,既有离退休职工追忆先辈投身抗战、坚守家国的热血往事;也有回忆长辈廉洁修身、传递优良家风的感人故事。为此,我们遴选选登部分家书,希望能让更多人从这些质朴的文字中,读懂家国情怀的厚度、红色基因的温度,为学校事业发展、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不竭的精神力量。

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她的故事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并希望成为你们学习的榜样。

  她是一棵小草,又似一座大山;曾经无数风雨和酷暑严寒,依然屹立在天地间。

  她是一位忠厚老实,勤劳朴素的农民;

  又是一位性格直爽,钻研技术的工人;

  她诚信友善,尊老爱幼;

  她敏事慎言,默默奉献;

  她是一位雪域军人的家和避风的港湾,又是儿女们生活的依恋和摇篮。

  她叫傅芝兰,生长在陕西渭北白水县西固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兄弟姐妹5人,她排行最小,父母都是忠厚老实的农民。父亲傅丙森,爱党爱国,思想进步,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1951年他带头送大儿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6年他积极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为人处事公道正派,乐善好施,在村上享有较高威望;母亲操持家务,勤劳朴实,贤惠善良。

  受家庭的熏陶,芝兰小时候就聪明好学,长着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晴。她高小毕业,初中学习一年后因病就休学了。常言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妇女能做的针线活计,如缝补拆洗,织布纺线,耕种管收,家常饭菜等她仿效母亲和邻居的行动就学会了,可谓无师自通。她心灵手巧,不知何时跟谁学会了织毛衣,而且买了本书,自学在毛衣上绣花、织字和图案,并教会了不少姐妹。还有农村婚丧嫁娶等礼仪她也是耳熟能详。

  1958年,兴修水利的号角在农村吹响,她积极报名参加村上的青年突击队,奔赴距家20多公里地的山区修筑水渠。她与兄弟姐妹们一起挖土方,拉车运沙石,经受风寒和军事化生活的磨炼,由于缺乏保暖经验,不幸患上了关节炎仍坚持劳动,在总结评比中受到表彰奖励,还光荣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1960年,经亲朋介绍,她与邻村一青年相识,并确定了未婚关系。1961年8月,她的未婚夫在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积极报名应征入伍。回家告诉她和家人后,她们全家都表示同意支持。从此,他(她)们天各一方,她在家乡一边劳动,一边苦苦等待:他奔赴雪域边疆服役。两人相隔千山万水,每年只能用难得的书信交流,互报平安和思念。由于西藏交通和通信十分困难,加之他所在部队连年征战在荒无人烟的边境地区,居无定所。有时甚至一年只能通一两次信。特别是1962年和1963年,因部队执行中尼边界勘察警卫任务,接着又执行中印边境反击作战任务,一年内仅和家中通信一次,而且部队还要求保密,当时家乡有许多传言,有人说他已光荣牺牲,有的说他当了官已看不上她,让她另找对象等。面对此情,她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思念之苦,还要做双方父母的安慰工作,逢年过节,就去男方家中看望老人,帮助老人洗衣作饭,排忧解难。不知偷偷哭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泪,写了多少封信,直到1963年底收到一封回信后,全家焦虑情绪才有所缓解。为了照顾年迈的老人,她主动放弃参加农村社教几次招工机会,并写信告诉在部队服役的未婚夫安心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般农村女青年大部分20岁左右都结婚成家。可西藏边防军人因交通困难,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只有在超期服役(即3年后)后才因特殊情况可个别请假。至于女方去部队探亲那更是望尘莫及,困难重重。就这样,一个桃李年华,胸怀理想和美好愿望的女青年,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盼望等待。这一等,就等了六年,她已是25岁的大龄青年,已是连级干部的他,才第一次从部队探亲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1966年,经部队组织批准,在双方老人和亲朋好友的祝贺见证下,他们在家乡上王镇的一个小饭馆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1967年,她(他)们的大女儿出生,她在家一边参加集体劳动;一边孝敬公婆,抚育儿女。67年夏收时,她在碾麦场堆垒麦草,不幸被吊落的木杠杆(垒麦草用的杠杆)断落,轧伤头部,因失血过多昏迷,在医院抢救了一天一夜才苏醒过来,当时大女儿刚过百天,嗷嗷待哺。多亏兄弟姐妹帮忙,料理家务,照管孩子;才使家中渡过难关,之后因脑震荡留下了头痛的后遗症。

  她爱人在西藏边防部队服役20多年,他(她)们一家聚少离多,他先后回家6次,累计相聚一年多,共养育了四个儿女。那时西藏军队干部休假,规定在岗工作2至3年后才能轮休一次,假期90天。家属随军因部队居无定所无法安排,料理家务,孝敬老人,抚育儿女的重担大部分都落在军嫂一人身上,当时农村一无托儿所幼儿园,二无设施完备的医院,且交通不便。军人家中老人的衣食住行,孩子的教育和吃喝拉撒睡等,全靠军嫂料理。她们管了老的管小的,忙了家中忙地里,计划吃的想穿的,春夏秋冬忙到头。她真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负重牛。          

  1972年,大儿子已两岁多,当时无人看管,她要下地劳动,就把儿子用绳拴在炕头,并在旁边备了些糖果等。结果儿子睡醒后拉肚子从炕上掉下来,将头摔伤,差点酿成大祸。还有一次她因感冒咳嗽一个多月未愈,她抱着孩子曾在去看病的路上晕倒。尽管她遇到无数病痛和困难,但从不告诉在雪域边关工作的爱人,而是自己默默的克服和忍耐。当她爱人知情后问她时,她只笑着说了一句话:“都过去了,告诉你,你也回不来”。

  1972年,她被批准随军,便和3个战友的家属,不远万里,行程28天,带着两个孩子,沿川藏公路进藏。一路上克服高山反应,泥石流,山体塌方等千难万险去部队探亲。但由于心脏病的困扰和孩子上学问题无法解决,在部队待了几个月后不得不返回家乡,继续过“牛郎织女”的生活。

   一个拖着病体,抚育四个孩子成长,同时照看老人的军嫂,需要付出多少心力、体力、财力和耐力?有谁计算过?无人知晓!而她却凭着一颗支持爱人戍边卫国的红心和非凡的毅力,支撑这个小家一片蓝天艰难度过15年。

  1982年,她随爱人由部队转业回到陕西农科院,先后在院后勤处幼儿园、陕西省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育种研究室工作,不论走到那里,她都能敬业爱岗,克服困难,埋头苦干。在幼儿园时,她视所有儿童为己出,管护孩子细致周到;在玉米室工作时,她和同事们起早贪黑,同甘共苦,种管收藏,试验记载等,她从不拈轻怕重,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好评。在和大家相处中她一贯心平气和,低调做人,从不惹事生非,评头论足。她面冷心善,不苟言笑,颇有主见。她爱人担任领导干部20余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连年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与她这个贤内助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她的四个孩子,在她言传身教和点滴影响下,两个20岁前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个孩子获得硕士学位,一个获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孩子们都学有所成,安居乐业,在单位和同事中获得良好的口碑。

  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她积劳成疾,心力透支,病魔缠身,不幸英年早逝。

  愿逝者安息,儿女们幸福!

                                父语

                                           

  【作者筒介】王志恒,男,1943年2月生,农科院校区退休职工。

编辑: 张华     终审:马志宏    最后更新:2025-09-18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