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老年风采» 【五老风采】吕平会:扎根乡土育桃李,四十余载助农路

【五老风采】吕平会:扎根乡土育桃李,四十余载助农路

作者:马玉凤 来源:西农大唐仲英爱心社  时间:2025-04-29  浏览次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吕平会,作为我国资深的果树栽培与经济林专家,在结束40余年高校教学生涯后,依然坚守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前沿阵地。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持续投身于农业科普与技术推广工作,构建起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桥梁。

桑梓情深,樱桃红满园

  2006年,吕平会老师承担主持唐仲英薪火扶贫项目,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家乡周至县广济镇。当时,广济镇农民信息闭塞,农民收入微薄。吕平会老师决心带领团队引进专项基金会,在家乡推广樱桃种植,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引进优良品种、开展技术培训、土壤酸碱调控,手把手指导农民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吕平会老师每周都到村里,每年开展20多次免费技术培训。他告诉百姓做生意要讲求真实,诚信和质量,要和当地旅游产业相挂钩。在他的努力下,广济镇汇聚了多个优质樱桃品种,从开花到收果只需43天,从最初的小规模种植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樱桃基地,如今农民收入达1000多万元。樱桃红了,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大漠拓荒,枣香漫边疆

  1999年,吕平会老师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皮墨垦区10万亩红枣建园。新疆的沙漠边缘,气候干旱,风沙肆虐,在这样的环境下种植红枣,几乎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吕平会老师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这项任务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性。

  从规划设计到种苗运输,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为了确保枣树苗的成活率,他和团队反复试验,研究出适合沙漠种植的技术方案。在沙漠里,他一待就是六年,住在简陋的木棚里,与风沙为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建园,枣树苗成活率超80%,次年便挂果,第四年实现丰产,年收入超2亿元。他的种枣技术不仅让这片沙漠变成了“绿色银行”,更辐射到全疆,推动了新疆红枣产业走向全国,让大漠中也飘出了阵阵枣香。

智启农林,发展创新篇

  吕平会老师认为,智慧类专业是农林现代化的必然走向。专业上,它们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解决传统生产的诸多问题。机械化可提高效率,减轻人力负担,未来还将更加智能。

  这两个领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现,涉及计算机、机械、生态等学科,要求从业者具备跨学科能力。从效益看,它们能带来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既增加收入、促进就业,又保护生态。此外,还能结合观赏性,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仁风善举,弘爱奉真情

  吕平会老师以躬身力行诠释仁风善举,将大爱播撒在乡村振兴的广袤沃土。他扎根田间地头,把先进农业技术化作扶贫"火种"。

  吕平会老师谈及唐仲英先生时,满是敬意与感佩。作为美籍华人,唐仲英先生始终心系故土,以实际行动践行大爱。他发起的“薪火扶贫”项目,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贫困地区发展之路。他通过精准帮扶产业、资助教育等方式,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让希望的种子在土地上生根发芽。

躬行育才,实践引真知

  在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中,吕平会老师始终将“实践”二字视为治学关键。他常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走出理论课堂,多动手、勤探索。无论是实验室里精密仪器的操作,还是科研项目中复杂数据的采集分析,他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一次次尝试中积累经验、锤炼技能。同时,他也格外重视田间实践,认为试验田是农业学子的“第二课堂”,只有双脚沾满泥土,才能真正读懂农业发展的规律与奥秘。

  在专业学习之外,吕平会老师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反复叮嘱大家学好英语,以便能及时追踪国际前沿学术动态,与世界同行展开交流。此外,他常向学生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希望大家通过书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在黄土地上奋斗的故事,深刻体会农民的艰辛与坚韧,从而扎根农业领域,以专业所学助力乡村振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编辑: 张华     终审:马志宏    最后更新:2025-04-29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